怎么教孩子學會分享?分享不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也不是一旦出現就會永遠保持的行為。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告訴孩子要謙虛,不要太自私,要懂得分享,似乎這才是一個孩子應該具備的優秀品質。有時候,我們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讓孩子謙讓,從而獲得一種成就感,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分享時的開心不開心。所以教育孩子學會分享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謹慎使用語言,不隨意貶低、打壓孩子。
1:家長多加引導
當一群孩子在一起玩玩具的時候,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想玩其他小朋友玩具的想法,可以以此來告訴孩子,這就是分享,將自己的玩具與其他人分享一起玩,那么其他人便會很樂意與你分享玩玩具。
2:告訴孩子分享的意義
家長如果要求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分享,那么必須跟孩子說清楚分享的意義,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好處。其實現在許多幼兒園也會多方面的教會孩子分享的意義,例如會組織一個分享大會,讓每個小朋友都從家中帶自己喜歡的零食、玩具過來,然后與同一個組的小朋友一起吃喝玩樂,雖然每個人都只帶了一樣,但其實可以玩不同的玩具以及吃不同的零食,這便是分享的其中一個好處。
3:不強迫孩子
家長不能強迫孩子拿自己的東西與其他人分享,因為很有可能會破壞他的物權意識,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當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時候可以問一下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因為有的孩子會覺得,將玩具分享給其他人一起玩,自己便沒有辦法玩了,此時家長則應該告訴孩子,分享只是說一起玩,并不是把這樣東西直接給別人。但如果孩子確實一直非常抵觸,那家長便不要強迫孩子。
4:從小培養
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他才能夠懂得分享的意義,例如在家里的時候,不要將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第一時間給孩子,而是應該用自己的方式去教會孩子如何分享,當給孩子好吃的東西時,可以讓孩子給家里人都分以下,讓孩子踏出主動分享的第一步。只有孩子在家里時愿意分享,才能保證他愿意與其他人分享,因為如果對自己家里人都很霸道自私不愿意分享,又怎么能指望他愿意與其他人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