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別想問問各位家長,你們都想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孩子?
想不想培養(yǎng)一個各科
成績都很優(yōu)秀的孩子?
我就有這樣一個“別人家孩子”的女兒:
從小到大,她都是我的驕傲,各項
成績都是優(yōu),乖巧懂事,生活上也很自律,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她都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學校......
而我,在教育的過程中,跟隨著社會主流,走在追求成績、追求成功的路上,
孩子也一路狂奔,但是,后來,她累了,奔跑不動了,自動剎車.....
我才如夢初醒,才發(fā)現(xiàn),我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已經(jīng)偏了.....
2
一個人內(nèi)在的能力,也需要從小培養(yǎng),例如抗挫力、情緒管理能力等。
理論上,我是知道的,但是,只要發(fā)生了事情,我就會本能地像老母雞保護小雞那樣沖上去了。
2017年,女兒以優(yōu)異的成績保送研究生,全家人都特別高興。
2017年8月,女兒直接去了學校,開始泡在實驗室里,做計劃訂方案做實驗......
可是,等到正式開學的那天,女兒忽然對我說,她不想念了!
當我聽她這樣講時并沒有太在意,我認為她肯定是假期沒有休息,做實驗有些勞累,便連哄帶騙地勸她留在那里。
女兒研究生階段選擇的專業(yè)是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這個專業(yè)相對來說比較枯燥。
誰知,開學沒幾天導師生病了。
學業(yè)上無人指導,實驗屢試屢敗,她開始著急了,越來越
焦慮,她想如果這樣下去,根本開不了題,開不了題就完不成論文,畢業(yè)就無從談起......
于是越想越犯愁,越想越著急,半夜里,睡不著偷偷地躲在被窩里默默地哭泣。
那時她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實驗室的人際關系也開始出現(xiàn)問題。
每當大家一起出去聚餐,她心里老大不愿意,但是又擔心脫離集體,顯得不合群,就硬著頭皮勉強自己去。
去了之后,看到別人開開心心的,感覺自己總是融入不進去,好像跟大家之間總保持著距離,也因此覺得壓抑,委屈。
久而久之,她的心情變得特別低落,每天陷在痛苦的情緒里。
每當孩子跟我訴說抱怨時,我不知道怎樣回應她,總是搪塞過去,認為孩子的情緒是一陣一陣的,說說也就過去,所以也就沒當回事。
當問題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都不會有多高的警惕,多少家長跟我一樣呢?
3
我想知道:那么“優(yōu)秀”的孩子為什么會讀不下去,
厭學情緒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我想的是找方法,讓女兒能繼續(xù)讀下去。
后來,我把每月的目標定在把控情緒上。
每當她
焦慮來臨的時候,我能夠坐下來,輕輕撫摸她的后背,陪伴著她,溫柔地跟她說:“沒事,媽媽在,我們什么都不怕。”
每一次被孩子激發(fā),我都會回到自我探索,畫出情緒循環(huán)圖。
我發(fā)現(xiàn),每當看到孩子情緒不好,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評判,對孩子的想法、行為、語氣、神情都有不滿。
女兒對自己也有很多不滿,甚至怨恨,她覺得父母為她投入了那么多的教育資源,自己竟然混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時常會攻擊自己,甚至打自己。
我看到這種情況,就會覺得不可思議,我會說:“從小到大媽媽都沒有動過你一個指頭,你怎么可以對待自己?”
我就會變得很憤怒,就會憤憤離開,然后是隔離、冷漠......被女兒的情緒帶跑偏。
一張張情緒循環(huán)圖畫,讓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自己與女兒互動中的情緒循環(huán)模式。
我看到女兒行為背后的痛苦,我知道她在用她的行為宣泄情緒、釋放痛苦。
我不斷地探索,詳細地制定行動方案,一次次地踐行,慢慢地,我再面對女兒的情緒時,做法真的不一樣啦。
當女兒再有情緒時,我會先覺察一下自己,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tài),把自己調(diào)整到平靜溫和地狀態(tài),
再去慢慢地靠近她,引導她看到這些情緒,試著讓她了解這些情緒的來源。
我會柔聲細語地跟她講話,讓她看到世界的美好安穩(wěn)。
就這樣,在我的耐心陪伴下,女兒的情緒慢慢地穩(wěn)定下來,還主動報名教師資格證的考試,經(jīng)過一年多的準備,她順利取得教師資格證。
雖然晚了一些,但是沒關系,人生還很長,我們還來得及。
即便孩子剛開始沒有力量站起來,我們做父母的要先穩(wěn)住,才能給孩子有力的支撐。
4
一天天的踐行中,我放下了很多:
一、期待:接納孩子目前的狀態(tài),不去跟別的孩子比,我承認孩子的情緒生了病,就像骨折的孩子一樣,需要時間調(diào)理。
二、面子:在外人眼里,我們家特幸福,老公事業(yè)不錯,女兒也很優(yōu)秀,
大家并不知道女兒現(xiàn)在的情況,偶爾遇見熟人,有人會問我:“孩子畢業(yè)沒?到哪兒工作了?”
兩年前,我會支支吾吾地搪塞過去,會臉紅,會羞愧,覺得很沒面子。
現(xiàn)在,我會落落大方地說:“在家呢,還沒想好去干什么,慢慢思考。”沒有了一點兒慌亂和緊張。
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因為我看待問題的視角已經(jīng)不同。
每個孩子都會遭遇困難,只是時間不同、方式不同。
若將人生拉長,女兒的事只不過是人生長河中的一件而已,并不代表整個人生。
以這樣的視角看人生看孩子時,我的攪擾少了,羞愧沒了,日子過地更安穩(wěn)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反思自己曾經(jīng)的教育誤區(qū):
1
目標模糊
我究竟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每個家長都需要清晰這一點。
目標一定是整個人生的目標,而不是局限在某一段時間,否則,就會跟著社會的洪流走,迷失方向。
一旦迷失,出事只是時間早晚不同。
2
高期待
我希望孩子一直優(yōu)秀,孩子也逐漸將我們的高標準內(nèi)化,不允許自己失敗,一旦做不好,就攻擊自己。
這樣一來,孩子就嚴重內(nèi)耗,外在的風吹草動都可以讓她的內(nèi)在掀起軒然大波。
3
忽視了孩子的情緒健康
真正能夠讓孩子立足于社會的,是她內(nèi)在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
一個獨立自主,有抗挫力的孩子,才能真正應對外在的風雨。
感恩我最親愛的女兒,你讓我變成更好的自己。在幸福家的學習踐行這幾年,大幅提升了我相信的能力、調(diào)整模式的能力:我
相信孩子有自愈的能力,無論她做什么都是當下能做到的最好!
我不再評判、不再試圖改變,而是更加理解接納,允許她做自己,支持她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當孩子在遭遇挫折、失敗時,父母真正的愛看與接納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和愛。
父母對孩子意味著溫暖的家,我要把家打造成一個平靜的沙灘一個寧靜的港灣,當她累了、痛了,媽媽在等她回家。
所有的困難都有禮物,愿我和女兒都帶著愛和善意慢慢打開這神秘禮盒,迎接生命給予的精美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