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貝在父母眼里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但是溺愛又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后果,反而是害了孩子。那家長怎么判斷是不是溺愛孩子?滿足下面七點家長就該反思了。
一、特殊待遇、輕易滿足
父母喜歡把好的事物放在孩子面前讓他先洶涌,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恨不得要要什么給什么,長此以往,孩子容易變得自私,養(yǎng)成不知道珍惜的性格。孩子會覺得東西得來的很容易,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二、過分注意、包辦代替
一家人圍著孩子團團轉(zhuǎn),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孩子身上,孩子以后走上社會,會覺得所有人都必須圍著他轉(zhuǎn),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應(yīng)該讓孩子去做,切忌事事包辦,只會換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巨嬰。
三、生活懶散、當面袒護
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guī)律,家長沒有做好引導(dǎo),任由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孩子容易缺乏上進心,不自律。父母雙方應(yīng)該的教育應(yīng)該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不是一個教育,一個袒護,這樣孩子就會知道找誰當保護傘,而不去改正錯誤。
四、祈求央告、不讓獨立
比如哄孩子吃飯睡覺都需要哄,答應(yīng)他的要求,讓他把飯吃完,就給他買東西等等,這樣容易喪失教育威嚴,久而久之,孩子會養(yǎng)成事事都要談條件的習慣。以保護孩子的名義,覺得自己能動手的事,也懶得讓孩子懂,這是錯誤的做法,而且害怕孩子受傷害,不讓孩子獨自出門,這樣會養(yǎng)成孩子的性格缺陷,在生活上也不夠獨立。
五、大驚小怪、生怕哭鬧
孩子摔著碰著時,父母就驚慌失措,容易養(yǎng)成孩子懦弱的性格。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各種遷就,會使孩子變得無情,任性、缺乏自制力。孩子每一次哭鬧,都是在探索事情的邊界。孩子的每一個無理要求,都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