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怨恨父母聽起來不可思議,其實在中國很多家庭里都有這種情形。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怨恨自己的時候都是震驚的,不明白為什么會教育出來一只“白眼狼”,其實問題可能真的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為什么會怨恨父母?
父母教養方式出現偏差
不懂事、不體恤父母、開始頂嘴、挑父母的毛病、無理取鬧,甚至像一顆炸彈有隨時被引爆的可能……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像是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自認為已經長大、并渴望獨立的重要時期,對社會、對人生有著與父母不同的看法,但這并不是導致孩子叛逆、疏遠、蠻橫、怨恨的全部理由。親子關系的好與不好,與孩子12歲之前的教養環境有很大關系,取決于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而親子之間的很多沖突,恰恰出在這上面。
學習壓力帶來親子沖突
學習壓力引發的親子沖突,是造成此現狀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得不承認,在應試教育主導的大環境下,社會對于考試
成績的過分關注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壓力;多數父母迫于考學壓力,時刻關注孩子的
成績、排名,一旦有波動,立刻想辦法“開小灶”督促孩子奮起直追。當父母將自己的
焦慮一而再、再而三地傳遞給孩子,親子雙方的
焦慮很容易導致沖突。如果一個個沖突過后,雙方沒有自我反省、中肯地交流和相互和解的過程,矛盾就會越積越多,終將從量變到質變,形成怨恨。
父母的關注讓孩子“窒息”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如果父母給予的關注過多,事無巨細地安排、指點、要求、命令,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需要提前做,使之生活和學習在父母既定的軌道上運行,孩子會覺得被控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會產生不舒適感、反感,甚至是怨恨。
多數父母希望孩子好上加好,即便是孩子有優異的表現、取得了進步或好成績,也吝于夸獎,代之以更嚴格的要求,防止其驕傲、自滿;而一旦孩子出現問題,表現不佳,就急于否定,或用消極的言語打擊刺激,使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甚至引發憤怒的情緒,以極端的方式反抗父母對自己的不尊重。
陪伴成為一種“奢侈”
與某些父母的過度關注相比,有些父母由于種種原因無暇顧及孩子,把他們留給老人,聚少離多;有的家長雖在孩子身邊,卻忙自己的事,或自顧自地玩手機,既忽視了對孩子進步的肯定與贊揚,也忽視了對孩子錯誤的批評與糾正。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即便父母為他們提供了豐厚的物質條件,也容易產生“我在父母心里并不重要”的感覺。因為,愛不僅是給予物質的滿足,而是精神層面的一種感受。孩子需要的愛,是父母的陪伴和關心,比如,你陪他玩耍、聊天,聽他講自己的心事,但是,這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久而久之,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會把錯誤的原因歸結到父母身上,認為是父母對自己的不上心、不作為造成的。
孩子的自主權被剝奪
青春期親子之間發生的種種沖突、矛盾,源于他們的權力之爭,即“誰說了算”“聽誰的”。父母覺得自己做出的種種決定和自己的人生經驗足以讓孩子少走彎路、為其遮風擋雨;而青春期孩子往往要爭取自己的被尊重權、決定權和自主權,這是其生理和心理發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