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跟所處的家庭環境脫不了干系。孩子不尊重父母這個問題看似是孩子的錯,其實也可能跟家長自身有關。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只有家長負起責任,從日常行為規范做起,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孩子的禮貌行為,才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孩子上小學不尊重父母怎么教育?
1.要建立合理而正常的家庭關系
我們主張尊重孩子,多聽孩子的意見,但并不是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里作威作福,想怎樣就怎樣,更不是他鬧得越兇父母就越讓步。父母作為孩子生活的供養者和引路人,自然應當負起教育子女的任務,在家庭中保持較權威的地位。
2.一點一滴培養孩子尊重父母的習慣
父母應當從日常生活細節抓起,讓孩子樹立這樣一種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該為他們多做些事。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不僅能讓孩子懂得感恩,還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性格。
要教育孩子把父母的教導落在實處,把父母健康放在心上,不給父母添亂,并把這些要求變成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行為。
3.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艱辛
父母要有意識地提起自己工作上的苦惱和困難,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很辛苦,每天都在為生活而操勞。
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4.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心非常單純,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會模仿著怎么做。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孩子,成為孩子的楷模。
5.指出錯誤,同時表明期望
孩子犯錯的時候,想每次都忍住不去批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期望傳達給孩子,并提醒他犯錯的后果,而不是單純地吼孩子。
6.不可過分滿足孩子
我們絕不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長的一切,父母對他的需要應該無條件地滿足,他可以隨心所欲得到任何東西。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因為愿望得不到滿足而體會到失望感,這是一個人成長必經的過程,家長不必害怕孩子因此受挫折,而是應該引導孩子慢慢從挫折中學習、了解自己并非萬能,不可以無限制地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