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也是
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環,作為父母有義務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想要讓孩子成長得更好,不光是需要關注他們的學習
成績,還應該關注他們的性格發展。初三的孩子正處于自我認同和角色混亂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他們很容易受到周圍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不想努力的想法,家長需要疏導他們的情緒,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從正面解決問題。
初三孩子不想努力家長怎么辦?
家長潛移默化影響。
要孩子努力,首先家長自己在孩子面前不能抱怨,要表現出自己積極的一面。如果家長都不能做好典范孩子怎么去學習努力呢。家長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麻煩,然后自己是如何通過努力把這個問題解決的,解決后自己又是什么樣的感想。在這期間家長一定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不是夸張虛假的表達。
其次,家長還可以分享自己的新學會的技能。而在這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什么樣的阻礙,也許會有放棄心理但是還是努力了一把,沒想到就成功了。把喜悅的心情分享給孩子,去感染他。潛移默化之下,孩子遇到困難就會不自覺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努力。
給孩子充足的信任。
我記得初中一個同學考試每次在中下游。有一次班主任去他家家當,同學的爸爸說,我的孩子在下次期中考試能進前5名,老師不信。結果以后這個同學超級努力的學習,在其中考試,這個同學考了第3名!問他怎么回事,同學說因為他的爸爸相信他!
所以要孩子學會努力很簡單,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充足的信任,相信他們能夠學會努力。孩子感受到家長信任的時候,內心充滿感動,才會有動力改變自己,不讓家長失望。
強化責任心
生活中,家長盡量不要給孩子包辦。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成勤勞的習慣。當孩子體驗到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在以后的生活中必然會不由得努力進取。讓孩子學習做飯、收拾家務等,體驗到自己親自動手讓家里變整潔的開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努力讓家庭變好也是自己的責任。當孩子有了責任心,讓他明白了不僅要對家庭負責,還要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學習和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積極的參與爭取。努力過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
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當孩子真的具備這樣優秀的品質時,家長也要及時的鼓勵,鼓勵孩子更加自信地對待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