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把雙刃劍,激勵的話語讓人振奮,謾罵侮辱讓人消沉。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更要使用好語言這個工具,要知道語言暴力也算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帶來的傷害一樣是無法衡量。在家庭中,常見的語言暴力有以下幾種。
1.將孩子物化成動物
比如,“你豬腦子啊?!”“養條狗都比你聽話!”
這種話說多了,非但起不到任何教育意義,還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會幻想自己真的是豬、是狗。
實際上,很多動漫作者之所以把一些卑微的動物寫成主角,就是因為童年遭受過唾罵,才轉而把自己想象成老鼠、豬等帶有世俗偏見的動物。
但不是每個小孩都能長成藝術家,更多的孩子聽多了這些唾罵后,會自暴自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用各種怪異行為來“對抗”從父母那里收到的侮辱。
2.剝奪孩子的話語權
比如,“你閉嘴”、“大人說話小孩子插什么嘴?”“你才多大年紀就曉得這些了?”
這類語言暴力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再也不敢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也不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比如小浩在學校經常被同學欺負,每天下課后,都被后桌同學踢,身上都是塵土。
回到家,父母不問緣由,先來一頓“為什么又弄了一身臟”這樣的咒罵。
小浩從來不敢告訴父母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么,因為他知道說了的結果,是又會招來一頓“你怎么這么懦弱”的咒罵。
3.侮辱和歧視孩子
比如,“這點事都做不好,你沒長腦子啊?”“你都胖成這樣了你還吃!”
最可怕的是,當著客人的面羞辱孩子,說讓孩子丟臉的事情。
小時候,當著親戚的面兒,被父母拿尿床來取笑的孩子并不算少,那種自己的缺點被大人們拿來閑聊、取笑的難受滋味兒會伴隨終生。
父母這樣說,這樣做,同樣是把孩子的尊嚴踩到腳底,讓孩子徹底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孩子就是通過身邊最親近的人,比如老師和父母,來對自己進行價值判斷的。
經常被侮辱和歧視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會特別低,自卑、懦弱、不敢挑戰很容易成為他們一貫的表現。
4.恐嚇孩子
比如,“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這類語言的效果,往往是一開始很奏效,但是說上兩次就會被當作耳邊風,或者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經常恐嚇孩子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往往是讓孩子變得膽小。父母恐總是恐嚇孩子“再哭把你送回老家”、“再哭把你送到幼兒園”
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老家、幼兒園是可怕的地方,他最好不要去,一旦真的身臨這樣的場所,也就會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5.貶低孩子
比如,“別以為你有多了不起,你只不過……”
無論你有多優秀,父母總能說出一些刁鉆的話來打壓你。
你喜歡寫作文,父母就會怪你數學不夠好;你數理化學得好,父母就怪你嘴笨。
也許是父母誤解了“謙虛”和“貶低”的涵義:謙虛是自發的,如果你替你的孩子謙虛,本質就是一種貶低。
這種對優點自動忽視,卻死死盯著缺點的行為,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而對小小的缺點加以放大,又會造成矯枉過正。
我們在遭受長期的語言暴力后,會開始自我否定,開始質疑自己。特別是對于孩子來說,這些話語的傷害更大。
有些孩子會把家長或教育者的一些嘲諷語言暗示放大,他們的自尊心會受到打擊,從而變的自卑、膽小,而這個陰影可能會一直伴隨他們成長。
為了讓孩子可以健康成長,讓我們學會自我檢視,提升父母的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