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看心理醫生取決于孩子平時的表現,是家長過分憂慮還是孩子真的不能正常社交。3歲的小孩還很稚嫩,就算是孩子真的不合群,家長自身通過引導也是可以幫助孩子改變的。
1、父母多帶孩子出去各種地方旅游
一個人的眼界開闊了,經歷的東西多了,在心境上就會有所提升,以前橫亙在孩子心中的那種恐懼也會隨著見識的開闊而變得不值一提。但是強行把孩子拉近我們眼中的正常社交這種方式是不太好的,很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恐懼。
建議家長可以先選擇去博物館這種比較安靜的公共場所,然后再慢慢地向登山這種偏運動型的旅游方式過渡,最后再帶孩子接觸正常的社交,這樣會讓不合群的孩子更容易接受。
2、讓孩子多和同齡人接觸
其實“習慣”是鍛煉膽量很好的辦法,孩子膽子小一定程度和接觸外界少有關系。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和同齡人接觸,給孩子提供交流的機會,孩子學會和小朋友互動交往,性格慢慢就放開了。
3、尊重每個孩子的氣質特點,避免給寶寶貼標簽
即使孩子經常表現出比較內向、害羞,做家長的也要做到盡量不當著孩子的面給予負面評價,尤其不能直接說出“害羞、膽小”等字眼,否則會讓孩子產生心理暗示,自認為就是這樣的人,在行為上就更加難以調整。退緩型嬰幼兒教養的關鍵在于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點去適應環境,順其自然。
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等待,通過環境去影響他們。比如,我們可以讓寶寶多跟比較善于交往的帯養人出去交往,讓寶寶經常能夠看到如何和別人交往,有什么樣的結果。同時,在陌生人或者陌生環境面前,家長先不要催促寶寶開始交往,而是耐心等待,觀察寶寶如何適應這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