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很多大大小小的挫折,正確的面對這些挫折可以把它變成我們人生的財富。如果能讓孩子們明白困難和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那么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會更從容。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激發孩子的成長動力,讓他們有一個全方位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吸收外界的營養,最終從一棵小小的嫩芽,長成一棵參天的大樹。
怎么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對挫折教育的意識
只有父母意識到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才會放手讓孩子去面對挫折。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孩子一定會感受到"挫敗感"。很多父母都認為,挫折教育是孩子長大后的事情,不想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實際上,挫折教育應該從小做起,讓孩子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獲得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不以孩子為中心、延遲滿足、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等等,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訓練內容。
2、讓孩子面對挫折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不要主動去幫孩子處理問題,而是要鼓勵孩子“你可以的”“加油”“你行的”;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何戰勝挫折,讓孩子走出自己的“保護圈”。如果孩子有了相應的能力,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即使做錯了也給予鼓勵和陪伴,讓孩子多試幾次。
3、給孩子合理的期望
生活中拿“領居家的孩子”舉例的家庭不少,這種方法是非常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是拿自己孩子的現在和過去比,給孩子指定可以達到的目標,給孩子合理的期望。此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別人無法替代的優點。
4、相信榜樣的力量
孩子有時是不能分辨是非的,只會跟著自己信任的人學習,所以說父母給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非常重要,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不能給孩子做反面教材。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很有必要。
5、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實孩子是愿意挑戰的,愿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之所以孩子不做多數是家長不給孩子機會。讓孩子掌握與年齡相符的生活技能,更利于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讓孩子在平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擔家務勞動,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