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每次被熊孩子氣到不行,就口不擇言。
“你真是干啥啥不行,我怎么會生出你這種傻瓜?”
“你怎么會這么笨,我不要你了。”
……
這當然不是父母的心里話,實在是被孩子氣到不行恨鐵不成鋼說的“氣話”。
遺憾的是,孩子很難理解父母的苦心。
他們真會把這些“扎刀子”的話聽進心里去。
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路。
“刀子嘴”的父母,很難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豆腐嘴”的父母,更容易養出幸福感的孩子。
01
父母說否定的話
會讓孩子一生傷
看過這樣一則令人唏噓的新聞。
一位母親,費盡力氣,終于把女兒培養成了常春藤的博士。
后來,母親去探望女兒,因為一件小事爭吵起來。
女兒問她:“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有辦法讓你滿意?”
母親隨口回了一句:“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就這么一句話,女兒直接沖到陽臺翻身跳了下去,失去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很多人很難理解“女兒”的做法,就這么一句話而已,都讀書讀到了博士,怎么還會這么傻?
其實,她不是傻,她只是再也無法承受來自母親的“否定”。
被父母否定過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活在“為別人而努力”的虛無里,
不管外在多么優秀,內在始終容易自我攻擊,自我迷失,很難做到自我接納,更別提愛自己和享受生活。
02
父母說鼓勵的話
能讓孩子有動力
良言一句暖三冬,父母常說鼓勵的話,對孩子的作用真的超乎想象。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周志文老師,寫過一篇《笨女兒》的文章。
他的女兒球兒非常笨,笨到什么程度?
什么都遲鈍,學習遲鈍,世事人情也遲鈍,在學校學習也差,老師也不喜歡,同學也不喜歡,過生日的時候甚至沒有同學愿意來參加。
周老師固然心痛,但也告訴自己“牽著蝸牛去散步”。
他在女兒的諸多遲鈍中勉強為她找到“鋼琴”天賦,努力為她盤算好各種退路。
更難的是,在遲鈍的球兒面前,周老師夫妻一邊心疼她受到的“歧視”,
一邊要為她抵擋住外界的“欺負”,挖空心思在“不足中找優勢”,用行動和語言鼓勵球兒,不要怕,繼續努力。
比如說,周先生看到名人陸象山說:“某雖不識一字,亦不妨我堂堂正正做人”,
馬上就歡天喜地告訴球兒:“我們球兒厲害得多,認得很多字。”
你能想象嗎?
這樣一個處處笨的球兒,最后考進全美音樂系排行TOP10的學校,修習博士學位;
暖人心的故事,有著快樂的結局,也能給我們實操的育兒方法,那就是——
咬牙吞下孩子的“不足”,盡量找到孩子的“優點”,針對性鼓勵,給孩子信心。
03
寫在最后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中寫道: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善,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父母總希望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
實際上,對孩子來說,他們要的很簡單,不過是父母充滿溫情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