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女兒布妞去鄰居家玩,正好鄰居家的大寶軒軒放假在家。
軒軒正趴在桌上寫作業,鄰居寶媽看見后,就提醒說:
“軒軒,怎么又趴在桌子上了,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快坐直了。”
軒軒聽后,馬上立直了身子。
但沒多久,他又不自覺趴了回去。
寶媽看到后,來了脾氣:
“不是說了不要趴嗎,你怎么就這么不聽話呢?以后成駝背別人不還得笑話你啊。”
軒軒有些不耐煩了,又頂了回來。
最后,寶媽揚起手掌就打了過去。
看到這個場景,我趕緊帶布妞回了家。在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好好的母子倆,怎么說幾句話就鬧得雞飛狗跳了呢?
孩子頂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01
孩子會有逆反心理
心理學認為,父母命令或否定的說話方式,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
這些說話方式包括,“你為什么+負面信息”“你怎么又+否定信息”。
有一陣子,我工作太忙,再加上懶蟲作祟,拿的東西就隨手放,也不歸回原處,東西擺得亂不說,還經常到處找。
老公看不過去了,就說:“你為什么不拿了就放回去呢?為什么總是要這樣堆得亂七八糟?”
我承認,他說的是事實,而且有道理。但我就不想改。
為什么老公會激起我的逆反心呢?
因為他說話的方式(“你為什么+負面信息”),讓我覺得他在指責我。而我立馬就開啟了防御模式,用死不悔改的方法,來跟他對抗。
同理,當孩子聽到父母說這些負面的話語時,即便知道錯,他們也不樂意改正,甚至頂嘴。
他只是用賭氣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
02
改變溝通方式
當然,如果你說一句,孩子就頂嘴一句,相信脾氣再好的父母,也扛不住。
而且,孩子頂嘴習慣了,他就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會去思考問題本身,而是為了頂嘴而頂嘴。
所以,這時候,我們不妨改變一下說話方式。
由責備式提問,換成尋找原因式提問
比如鄰居寶媽,如果看到軒軒趴桌子上,她不急于糾正毛病,而是問一下:
“軒軒,媽媽看你總喜歡趴著,是坐著不舒服還是怎么了?可以跟媽媽說一下嗎?”
面對這種關切的提問,軒軒大概率就不會頂嘴,而是會和媽媽探討,他為什么喜歡趴著的原因。
由破壞式提問,換成建設式提問
當軒軒頂嘴時,如果媽媽停止對他指責,由破壞式提問,改為建設式提問,也許軒軒就不會繼續和媽媽頂嘴對著干了。
比如媽媽可以問:
“你總是趴在桌上,媽媽擔心你會駝背,你覺得可以怎樣做,不讓媽媽擔心呢?”
這時候,軒軒就會真切地感受到媽媽的關心,而不是指責。
他會愿意為了關心他、愛他的人做出改變。
當內心感到安全時,他會更愿意吐露心聲,告訴媽媽自己的想法。
與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愿父母,當能做孩子的“藝術指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