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喜歡教訓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今天必須吃苦,明天才有幸福。
很多媽媽從胎教開始,就在為孩子一生的幸福謀劃,胎教班、早教課,從鋼琴、舞蹈到奧數、英語......唯恐孩子少上一節課,就少了以后幸福的資本。
但是考上個好大學就能幸福了嗎?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提醒中國父母:
我們現在最該給孩子的,不是吃苦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
01
童年必須吃苦
成年才有幸福?
現在的孩子,一個孩子有六個大人愛,有六個人圍著她,六個人對他特別好,大人給孩子提供了優渥的物質條件,也不從孩子身上要回報。
唯一要的一樣:做個優秀的孩子,考上個好大學。
中國的孩子從某種程度上生活在一個充滿競爭的,有目的的,有功利性的,甚至攀比的一個文化環境里。
孩子大量的時間都被競爭、考試、作業、功課占領,被一個個僵硬的機械化的指標衡量。
本來孩子上一門課,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知識,但突然考試來了,結果只考了60分,孩子的壓力就會直線飆升!
現在的家長都特別
焦慮:一個孩子只要不夠強壯、不夠努力、不夠勤奮、不夠聰明、不夠霸道、不夠優秀......就會被社會淘汰。
家長被社會壓力裹挾,孩子被各種輔導班裹挾,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下,孩子變成了學習工具,那個有溫度的孩子消失了!
他們一周7×24小時被各種課塞滿,幾乎沒有獨立自由空間;
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約不到玩伴一起玩耍了;
他們缺少個人成長空間,沒有需要自己奮斗的地方;
很多孩子用了20多年上學,既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也不知道該干點什么?
所謂“今天必須吃苦,明天才有幸福”,只會讓家長
焦慮、孩子厭煩、老師疲憊。
事實上,沒有一個階段是應該為另外一個階段做犧牲,童年不該成為“幸福”的犧牲品,童年不是為了成年做準備,更不是成年的“墊腳石”。
童年應該有它自己的價值,應該有它自己的幸福!
02
時代變了
只會吃苦的孩子沒有未來
農業社會時,資源緊缺,大量內卷產生,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我們就得讓孩子互相競爭。
但現在是21世紀了,人工智能機器可以替代幾千萬的中國工人,真實的情況是:我們不需要把孩子培養成知識的“移動硬盤”,那種賣苦力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現在需要的是一個有思想、有智慧、有審美的時代,而這些恰恰跟吃苦沒關系。
1.不敢帶著孩子走不一樣的路。
我們特別容易走在習慣的老路上:打卡、上班、領工資、養孩子。很多父母都喜歡走大家都走的路,其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橋下一定有很多冤死的鬼魂。
走別人不走的路,意味著風險,意味著不確定性,但是走通之后會意外地發現山窮水盡有新路。
2.除了學習,更應該看到孩子人性的優勢。
心理學研究發現,這些能力強的人,他的未來實際上會更有保障:
A審美的能力,能夠看到真善美,能夠想象出別人想象不出來的美好場景。
C創造力,學習永遠是簡單的重復,學習如果沒有創造的話,為了考試是沒有意義的。
E同理心,能體會別人的感情和感受。
孩子的想象力、溝通表達能力、感染力等等,也是特別重要的能力。
03
有“幸福力”的孩子
到底有多賺?
一個幸福感高的孩子,他會少生病,身體更健康;
他會更討人喜歡,更愿意去幫助別人,社交能力更強;
幸福的家庭,一定要做到3件事:
1.一家人多呆在一起
爸爸媽媽孩子要多呆在一起,花些時間握握手、擁抱、打打鬧鬧、嘻嘻哈哈,這樣的一種時間上的、空間上的、心理上的互相接觸非常重要。
2.一家人多溝通,多說話
人和生物、機器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我們會說話,我們的語言有感染力、感召力、我們還有情緒溝通能力,如果家人在一起一周說話的時間不超過5個小時,周末一定要好好聊聊。
這樣這個家才會充滿愛,充滿一種希望,充滿一種智慧,充滿了人性。
真正的幸福,只有靠家長提供適宜成長的空間、環境,讓孩子自己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