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都是為了你”的漩渦里
全員都是受害者
家住北京的張姐,雞娃之心秒殺曾經的熱播劇《小舍得》。
因一門線上課與她相識,整個群幾乎成了她分享育兒心得的天地:
她的兒子剛滿四歲,已經集齊輪滑、練字、乒乓、鋼琴、英語、編程、繪畫七大課程。
每天早上,她會將自己早起制作的精致早餐拍照發在群里,“勉勵”群里的姐妹和她一塊照顧孩子的飲食;
后來偶然得知張姐常年自己帶娃,丈夫因為和她養育觀念不和,選擇到另一個城市工作,夫妻關系透心涼。
她坦言,自己會在深夜里無數次崩潰,因為孩子倔強敏感的天性,也為了伴侶的“冷血”淡漠。
2
為什么“我是為了你”
會把孩子弄丟了
跨年回小城,聽到一件奇聞異事:
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孩子”的莎莎,在考取公務員后,選擇不就職,以未婚先孕的狀態要求家里同意她和網上認識的“愛人”結婚。
因為求助無門,莎莎媽找到了母親,求她跟莎莎談一談。
母女決裂后,莎莎媽在莎莎所住的酒店門口大鬧一場,哭著喊著她一定活不到莎莎生下肚里的孩子。
輾轉聯系上莎莎姐,才知道她為了不心軟,直接拉黑了父母和所有親戚的各種聯系方式。
為什么這么絕?
你試試半輩子按照爸媽設定好的劇本走是種什么感覺?
如果你拒絕他們的提議,他們會從你小時候不舍得給自己買一件新衣服說起......
我就想做一次我自己啊。
生活中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在長大后,突然出現了“中年叛逆”:
只要是父母說的話,他們一概否定,父母希望他們往東,他們一定往西。
這時候已經無關錯對,在小時候被束縛過的孩子在長大后迫不及待地為了反對而反對......
“都是為了你”,根本不是幸福來源,是以愛之名的捆綁,是會反噬的傷痕,也是撕開親子關系的一把利器。
3
成功的教育如果有模板
一定是“專注自己”
有這樣一個詞,“PUA”。
我們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不斷地將孩子最不喜歡的“諷刺、挖苦、否定”灌輸給他們,試圖讓他們屈從于爸爸媽媽的一切決定。
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是路走著走著就彎了。
不要事事干預孩子,不要控制孩子,只需要“做”給他們看,在教育之前,先專注自己——
第一:讓“為了你”變成“為了我自己”
將自己的經歷,尤其是和父母、伴侶、孩子之間的關系好好回顧、梳理一下,尋找每一段關系中的問題,向內探尋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每天關懷自己、修正自己
每天花點時間關懷一下自己,不僅僅是吃得如何,開不開心,而是關懷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不斷發現自己的資源,給自己種花;
療愈過去的創傷,給自己拔草。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我們不妨試著在孩子面前釋放情緒:
“你沒有認真聽媽媽說話,媽媽感覺很難過。如果你覺得媽媽說的不對,可以提出你的想法。”
4
父母之偉大,不在于犧牲,而是從不吝嗇的給予,是成為一張目送孩子遠去的單程車票。
只要我們不問回報、不計較付出全心全意的對待孩子,以己為榜樣,即便一輩子不表達父母之愛,TA依然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