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8種行為問題,99%的父母都沒有看清背后的原因。
1、孩子總愛“打擾”父母
孩子的每一次“打擾”,都是想引起家長的注意。
做飯時,孩子拽著你喊:“媽媽陪我玩”;
辦公時,孩子在旁邊左碰碰、右動動地搗亂;
想要安靜一會兒,孩子不停地喊“媽媽”;
此時孩子的“打擾”=“求關注”。
這樣的孩子一定被情感忽視過。
父母對孩子缺少關愛,陪伴,很少跟孩子溝通。
因為沒有安全感,才會不停在父母那里找存在感。
2、孩子說謊
孩子撒謊,都有一個心理循環:犯錯時,父母越生氣,孩子恐懼之下形成逃避心理,撒謊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孩子以前犯錯時,家長的反應是否太過激烈,對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
如果:
誠實=源源不斷的審判+難以忍受的抱怨。
撒謊=大概率的平靜+可能的好處。
那孩子就會用謊言來躲避責任、免受懲罰。
如果孩子對父母全然信賴,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闖禍”后慌亂,也不需要隱瞞——沒有害怕就沒有謊言。
3、孩子很自卑
一個只有否定的家庭,對孩子來說,就像是提前宣判了“你不行”。
長期在家長的批評指責下長大的孩子,在潛意識里就會認同父母所說的:“原來我真的不行。”
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怎么可能自信得起來?
而且經常拿孩子與他人比較,也會讓孩子自卑。
喜歡貶低孩子,從不鼓勵孩子的父母,一步步把孩子逼到了自卑、低自尊的深淵。
4、孩子膽子小
家長過度保護,事事都要插手,不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孩子想吃冰淇淋,家長去幫著問服務員拿;
孩子作業丟了,家長想辦法借其他同學的作業……
這些本該孩子做的事,都被父母做了,反而造成孩子不敢嘗試新事物,不敢邁出一步。
孩子缺少“相信自己的能力”,會產生“膽怯心理”,讓孩子無法獨立處理問題。
5、孩子嫉妒心強
從心理學上來說,嫉妒的根源來自于“不自信”,可能是在成長中孩子得到的認可不夠。
很多父母經常將孩子跟其他人做比較,夸獎別人而貶低孩子。
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而是別人家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對方產生嫉妒、敵意。
父母的比較越多,孩子的嫉妒心也就越強。導致孩子價值感缺失,內心失衡。
6、孩子很容易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如果父母的處理方式是批評、打罵、阻止。
看不到孩子的需求,而且直接否定孩子的情緒,孩子因為委屈而大發脾氣,就會形成“慣性”。
帶著脾氣管教孩子,你的火氣容易跑到孩子的頭上。
愛發脾氣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情緒不穩的父母!
7、孩子經常打人
有攻擊傾向的孩子,一般都是在模仿。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攻擊行為,很大程度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如果孩子長期在家長易怒、動輒打罵的家庭環境下,那他就會是一個愛用拳頭處理事情的人。
比如,爸爸經常打罵,就會影響孩子。
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嚴厲,稍有不如意就打罵,或者體罰孩子,也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誘發孩子產生攻擊行為。
如果父母能夠放下拳頭,用愛擁抱,孩子才能懂得如何去愛。
8、孩子不敢捍衛自己的權益
每個容易“被欺負”的孩子,或許都被父母欺負過。
家長總愛在公共場合訓斥他。
這樣做傳遞給孩子的是:我的情緒感受不重要、我是不需要被尊重的。
家長都如此對待孩子,TA自然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
抓住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