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北站的泱泱人海中,有一位12歲的男孩獨自出站,身上卻沒有車票。
經(jīng)了解,男孩當天和母親一起從上海坐高鐵到蘇州游玩。
在車上,母親要求男孩看書,男孩以車上看書傷眼為由拒絕,母子二人發(fā)生了爭吵,母親一氣之下丟下男孩,獨自從昆山站提前下了車。
很難想像一個12歲的孩子,在人海中的彷徨與無措。
很多時候,想去控制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是脆弱的孩子,他們內(nèi)心有很多
焦慮和擔憂,他們對這個世界,有時候是不樂觀的。
我多么理解那位母親的動機,但控制的手段著實令人思之極恐。
01
想要控制孩子,太簡單了
前段時間湖北一位吳女士,因為女兒不好好學習,當著女兒的面,跳進了院內(nèi)的水井。
一旁的女兒看到媽媽跳井,嚇得嚎啕大哭,這是小小的她從未經(jīng)歷的絕望。
丈夫想救吳女士上來,但被拒絕了。
最后還是女兒跪在井邊,一邊大哭一邊急欲地磕著頭,發(fā)誓以后好好學習,不再惹媽媽生氣,吳女士才有了求生欲望。
想要控制孩子,對于我們來說太簡單了。
相對于弱小的孩子,我們強大到手段可以層出不窮、無所不用其極。
更致命的是,我們深知孩子的軟肋,可以準確地死死掐住。
結(jié)果就是孩子輸?shù)脧氐祝改岗A得暢快。
02
你打造的孩子,已不是你的孩子
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母親瑪麗琳,年輕時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職業(yè)女性,但因為結(jié)婚生子,放棄了學業(yè),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正如很多父母一樣,沒能成就自己的瑪麗琳,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到孩子莉迪亞身上,她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在莉迪亞身上。
嚴格控制莉迪亞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殷切敦促著她。
那控制無孔不入,密不透風,緊緊地纏著莉迪亞,逼她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乖乖的女。
一次媽媽離家出走,莉迪亞暗下決心,只要媽媽能回來,就對媽媽言聽計從。
從此,她完全遵照父母的規(guī)劃來生活,努力活出父母希望的樣子,她認為只有這樣,這個家才不會因她而分崩離析。
正如小說中那句著名的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03
被干涉的人生,永遠是殘缺的
臺劇《媽媽的遙控器》中,媽媽獲得了一個可以讓時間倒流的遙控器。
每當媽媽覺得不滿意,便會按下遙控器,如果兒子紀培偉不改正自己的錯誤,他的人生將永遠卡在同一天。
一天去圖書館,紀培偉遇見了自己的初戀。
而這一切在被媽媽發(fā)現(xiàn)后,戛然而止。
在小偉的哀求下,媽媽還是按下了遙控器……
被這種生活壓的喘不過氣的他,瘋狂地奔跑著想要逃離,卻不能改變分毫,再極端的方式,都會重新從床上醒來。
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血濃于水的親情變成了控制的牢籠,一個家庭,宛如裂變成了兩個區(qū)域。
心理學專家李雪曾說: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將在那里體驗到扭曲的痛苦。
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
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少年說》里有一個小男孩陳昱帛讓我很是心疼。
他一直以來有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名足球運動員。
圖片
他曾在足校學習,不但成為了隊長,還被建議去進行專業(yè)訓練。
但家人因為怕練球影響學習,已經(jīng)讓他停練一年了。
孩子紅著眼眶,表達著自己的訴求,但得到的一直都是堅決的反對。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滿懷期望,但當孩子的想法和自己的期待出現(xiàn)偏差時,我們往往會用自己固有的認知直接否定。
我們自信地認為能給孩子未來,卻在他們內(nèi)心留下黑洞,需要他們用一生來彌補。
04
孩子需要引導,而不是用強權(quán)削去枝椏,把他打造成理想中的我們。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是平凡的,他們會因為富足的精神世界而幸福美滿,
但那個西裝革履、外表光鮮的人,誰知道是不是一個內(nèi)心貧瘠的傀儡呢?
我們?yōu)槿烁改感枰龅模橇艚o孩子足夠的尊重和自由,給孩子足夠的接納和信任,讓孩子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