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青春期,
真的沒辦法好好說話嗎?
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總結起來就兩種方式:
要么審問,要么嘮叨。
但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需要父母的引導,卻不需要父母的質疑和說教。
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有話可說”,不妨用上這4個溝通法則:
01
自己人效應
心理學教授賀嶺峰有個觀點:
“家長要想多了解孩子,就得多暴露自己,家長暴露自己越多,孩子暴露自己也會越多。”
就像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和兒子談
早戀問題時,他上來就說:
“你太晚了,我當年比你還早一點!”
一句話瞬間就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兩人從父子,變成了哥們。
然后他才循循善誘地告訴兒子:
“
早戀就像青蘋果,好看但不好吃,這時產生的性沖動更多的是一種生理本能,不用害怕,也非常正常。”
這個時候,兒子自然而然就把他的話都聽進心里。
在青春期孩子眼中,只有和他們始終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
這種溝通方式在心理學上叫做“自己人效應”。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于某一方面的同一類型的人。
“自己人效應”則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接受我們的觀點、態度和教育,首先要學會“加入”孩子的圈子,成為孩子的“閨蜜”或“哥兒們”。
適當“暴露自己”,比如當孩子叛逆時,多說“我曾經也和你一樣...”
談話時多用“我們...”,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指責和教訓“你怎么又這樣...”
學著對孩子學習以外的事情感興趣,聊聊生活、朋友、孩子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善于找共同話題。
當我們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成為孩子的“自己人”,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02
安全閥效應
孩子的情緒,情緒往往會成為溝通的障礙。
如果我們一味地說教,只會讓溝通失衡,導致孩子不滿情緒的產生。
只有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溝通才會重新達到平衡。
如同心理學上的“安全閥效應”一樣: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消解,只會不斷激化矛盾,然后在某一天爆發。
相反,情緒宣泄出來,才能緩解矛盾和壓力。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生理上已經有大人的樣子,但是心理上并不成熟,加上體內激素的變化,很多時候他們都不懂如何疏導、發泄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比起教育孩子,更重要的關注孩子的情緒問題。
我們應該多注意幾點:
①理解孩子的壓力,包括學習壓力、社交壓力等。
②學會傾聽,學會閉嘴,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③如果孩子不愿面對面溝通,我們可以給孩子寫信或給孩子發微信,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都在。
等孩子把話說完了,感受到了你的支持,心理壓力也就得到了釋放。
這個時候我們再進行下一步溝通,效果就會好很多。
03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
南風和北風打賭,看誰能讓行人最快脫掉大衣。
北風胸有成竹,使勁吹起了刺骨的冷風,行人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緊了。
南風則是徐徐吹動溫暖的風,行人覺得很暖和,紛紛開始脫掉大衣。
這個故事就是社會心理學的“南風效應”。
它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溫和的溝通方式,永遠比冷酷嚴肅的溝通更能被人們接受。
試想一下,當上級跟你說:
“你這方案簡直太垃圾了!”
“你想法挺好的,但是我覺得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這里……”
同樣是批評,兩句話你更能接受哪一句?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高自尊高敏感的他們,比大人更難接受他人的批評指責。
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以柔克剛才能走進孩子的心房。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吃軟不吃硬。
倘若我們只會一味指責命令孩子,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孩子化身“行動杠精”:
你越不讓他做什么,他就越要做。
想要和孩子好好溝通,父母先要語氣軟,態度軟,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
當親子關系和諧親密,孩子才會愿意主動打開心房,聽從父母的建議和教育。
04
好心情效應
心理學家曾在一個電話亭里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他們會在電話亭里放一枚10美分的硬幣。
第二階段,則是什么都不放。
當有人從里面打完電話出來后,心理學家就抱著一堆書在那個人面前經過,并故意把書掉到地上。
結果顯示:
在電話里撿到錢的人中,90%都會主動幫忙撿書。
而沒有撿到錢的人中,僅有5%會主動幫忙。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好心情效應”。
當人們有一個好心情的時候,他們會透過“美好”來看這個世界,無論做什么都更積極、更主動。
這個效應運用在和孩子溝通上,也同樣合適。
想要孩子好好說,好好聽,父母要學著看孩子的“臉色”。
當我們發現孩子板著臉或滿臉憂愁的時候,不要張口就質問,輕聲問一句“你怎么了?發生什么事了嗎?”就好了。
當我們看到孩子滿臉喜色,我們也不要給孩子潑冷水,可以笑著調侃“這么開心,也跟我說說讓我開心開心吧!”
作家麥家曾經說,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察言觀色,也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最關鍵的幾年。
更需要我們調整心態,改變認知,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容忍,多一點讓步,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