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雙向的,哪怕是和自己孩子溝通,也要注意做到尊重和傾聽。很多家長埋怨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溝通,其實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家長和孩子應該怎么溝通?這里分享幾個技巧。
傾聽技巧一:積極關注
家長積極傾聽孩子,不僅體現在語言內容,還會體現在嗓音、語氣、語調、眼神中。
1、肢體語言:家長和孩子溝通時,身體要面向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被尊重;有些孩子害怕家長的威嚴,家長可以將身體微微傾斜45度斜角面向他,這樣可以讓孩子放松下來,不懼怕家長;有些年齡更小的孩子,家長可以蹲下來。家長和孩子說話時,要有眼神接觸,目光應該隨和、包容。
2、全神貫注:家長應該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做傾聽以外的事情。比如孩子在跟你說話,家長當下可能在忙,不能完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這時不要敷衍了事,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告訴孩子等自己忙完后再和孩子交流。
傾聽技巧二:耐心等待
1、不隨意打斷孩子表達:當孩子在訴說時,常常被家長打斷,又或是某個點激怒了家長,家長當下就將其打斷,給出指令,讓孩子照做。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尊重,不再愿意和家長訴說。家長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對孩子多一點耐心,給孩子完整的表達時間。
2、不讓負面情緒控制自己:家長在聽孩子表達時,可能當下有煩心事,自己的心情不好,就對孩子愛答不理,或者在聽的過程中,孩子說的話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從而產生了消極情緒,去批評孩子。當家長有這些情緒起伏時,要及時梳理,讓自己平靜下來,才能理性地和孩子溝通交流。
傾聽技巧三:適當反饋
家長的反饋是可以促進溝通的進行,讓孩子覺得你是關注他的。
1、語言反饋:在和孩子交流時,除了要專注、積極地傾聽外,家長可以不時地給予適當的語言反饋。比如,孩子訴說時,家長可以用語言“原來是這樣”“接著呢”“然后呢”,讓孩子知道你是有認真在聽的。
2、行為肯定:當孩子在說話時,家長可以在行為上做出表示,比如,說到對的地方可以點點頭,或用目光對孩子所闡述的內容表示肯定,當孩子說到難過的地方,家長可以給孩子擁抱,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3、話題引導:有些孩子說話容易跑題,家長可以用語言慢慢將話題引導回來;有些孩子說話前言不搭后語,家長可以幫孩子把零散碎片的詞梳理一遍,讓孩子清晰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家長和孩子溝通,不僅傾聽有技巧,向孩子提問也是有學問的,講座后半段,藝婷講師就教家長們如何向孩子提問。
提問技巧一:開放式VS封閉式
開放式提問的答案不局限,促進孩子思考,相反,封閉式的問題只有對與錯,是與否。
舉個例子:有個爸爸帶孩子去過動物園,這次又帶孩子去,他這樣問孩子:“上次我們也來動物園了對嗎?”“長頸鹿的脖子長不長?”“松鼠的尾巴像不像一把傘?”這三個問題,都屬于封閉式的問題。帶孩子來動物園是想讓孩子開拓視野,激發思維,可家長這樣問就局限了孩子認識世界的途徑。如果把這些問題換成開放式提問可以是這樣:“這次來動物園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你覺得長頸鹿有什么特點?”“你覺得松鼠的尾巴像什么?”
開放式的問題能夠讓孩子去思考,對溝通有推進作用。
家長在問問題時要慎用為什么。
比如,孩子考了70分,家長通常會問為什么只考70分,這種問法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在責備他。
家長可以使用建議性的提問。
比如,“考了70分,是錯在哪里呢?”這種問法會引發孩子思考,從中找到錯誤的地方,解決當前不足的方法。
多用開放式問題去提問。
多用開放式問題去提問,還可以和孩子玩胖問題、瘦問題的游戲,比如“小草是不是植物?”這樣的問法算是瘦問題,“外星人是長什么樣子的呢?”、“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會怎么想呢?”這樣的問法算是胖問題,家長可以和孩子互相發問,提問的時候盡量都問胖問題。
提問技巧二:反問句VS疑問句
疑問句能簡單直接進入問題,避免讓孩子覺得被質問,從而對溝通產生抵觸心理。多用疑問句和孩子溝通,可以讓孩子自主思考、創造。
家長不要用問題發泄情緒,有時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有一種明知故問的情況,不要拿問題作為手段,問之前可以先停下來思考。家長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建議去問孩子問題,不要讓孩子成為情緒下的犧牲品。
提問技巧三:問VS不問
與孩子所處情境相符的問題可以問,打斷孩子注意力的問題不問。
家長可以觀察情境,提出與情境相符的問題。當孩子在專心做事的時候,特別是在專心寫作業時,不讓問題打斷孩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