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年紀慢慢不愛跟家長講話,很難做到有效交流。孩子們主動和父母說話、聊天的次數越來越少,慢慢地變成了問一句回一句。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心聲,也不愿意敞開心扉,所以孩子與家長的交流往往是單向的。家長如何與高一學生有效溝通?這是每個家長都要學習的一件事。
1.要認識到成功的溝通沒有秘訣。
溝通沒有通用的模式,與一個孩子溝通的方式并不總是適合于另一個孩子。因此,父母必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成功的親子溝通沒有什么秘訣,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溝通方式。
2.要學會傾聽。
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傾聽意味著避免打斷孩子的話、集中精力于交流的過程。為了便于做到這一點,溝通最好在安靜的地方進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擾。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能使你了解孩子的問題和觀點,有助于澄清事實,避免對孩子的誤解。經常傾聽孩子的聲音,你會發現,盡管你沒有對孩子提出許多要求和建議,你的孩子卻更多地向你提出問題。這是因為,善于傾聽的父母才有可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3.要創造機會交談。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恰當的機會,青少年不喜歡預約的談話。你想談的時侯,他們可能沒有興趣;只有他們想談的時侯,溝通才有可能順利進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歡在晚飯桌上或睡前時間與孩子談話,有些父母則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游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不管選擇什么時間,我們都要知道,最佳的溝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動中進行的。切忌不要總是試圖在臨時想起的、不固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失敗。
4.討論相互間的差異。
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在觀念和意見上存在差異。比如,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在晚上9點以前回家,而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則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晚一點回來。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這種差異,溝通就難能奏效。父母應當認識到,這些差異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機會,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養方式和限制措施,與孩子一起商議和制定新的制度,從而幫助孩子發展有用的社會技能。由于青少年對事物的認識辨別能力以及考慮各種可能性或觀點的能力不斷增強,這種商議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相互間的差異比較大,一時難以協調,父母也不必著急上火,最好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關心和期望,耐心地進行解釋,從而使差異限定在一定范圍內,而不至于演變成一場沖突。
5.避免過度反應。
對孩子言行的反應過于激烈往往導致爭吵,使交談無法繼續。為了使交談保持友好的氣氛,父母絕對不要帶著
焦慮和情緒與孩子交談;同時,為了體現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問題時,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語氣進行,父母要努力成為孩子愿意傾吐秘密的對象,成為對孩子的事情感興趣的人。只有這樣,孩子才樂意向他們敞開心靈。比如,你的孩子告訴你,晚上他和伙伴們一起去抓蜜蜂了,如果你表現的很吃驚且激動,或對事情的結果根本不感興趣,孩子以后就不會再對你說什么了。父母要認識到,兒童最渴望的是父母的肯定、鼓勵和獎勵。如果孩子在與家長交談時被責備,他會覺得他的坦白沒有得到回報,反而會遭到懲罰,這會損害他與家長直接溝通的動力。
6.討論對孩子來說感重要的事情。
孩子們生活在不同于成人的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些事情對父母來說并不重要,甚至令人煩惱;但對孩子來說就不同了,那可能是意義重大的事。父母不必假裝對孩子們的事情感興趣,但是必須對他們感情和觀點表示尊重。因此,經常與孩子討論他們的事情是必要的。這里列出的主題是青少年通常所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