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感恩文化始終占據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感恩是一種社會美德與社會職責,是一項為人立身做人的基本思維境界。古人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覺悟;更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作為家長,在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感恩。
怎么激發孩子的感恩之心1
1、引導孩子形成感恩意識。 感恩與回報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道德準則,是做人的最基本修養。但感恩如同其它道德品質一樣,都是需要學習才能最終形成,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應該讓孩子形成感恩意識,只有有了感恩意識,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有感恩的行為。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讓孩子學會感恩,應該注重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情,可以從最簡單的“謝謝”開始。告訴孩子當別人幫助了你的時候,要記得向他人真誠的說聲“謝謝”。
3、強化孩子的感恩行為。當孩子有了感恩行為時,要給予孩子表揚和鼓勵,強化孩子的感恩行為。不管是對父母,還是老師、同學,以及其他的人,只要孩子有了感恩行為,都要及時地給予贊揚,幫助孩子強化這種行為,讓孩子感受感恩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滿足。
4、父母要做好表率作用。 孩子的成長是個模仿的過程,對于道德品質的形成,同樣如此,父母對長輩的孝心與尊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
5、父母要學會放手。 父母一味的包辦,容易讓孩子滋生懶惰的習慣,同時還會使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勞動,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孩子能夠實際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那么他就可以在自我負責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從而學會體諒。
6、換位體驗。 當孩子四五歲以后,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進行換位體驗,讓孩子來做一天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的什么角色,讓孩子在真實體驗新角色的過程中,體會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恩情。
7、坦然接受孩子的愛。 除了教會孩子感恩,我們還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去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愛,并坦然接受孩子對我們的愛,就比如,當孩子把自己的零食拿出來和我們共享時,我們應該坦然接受,當孩子幫助我們做家務時,我們應該坦然接受。
怎么激發孩子的感恩之心2
1、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特別是兒童來說,說教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作用,孩子很樂于模仿,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應該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父母要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教育感染孩子。例如,當孩子為你撿起掉在地上的筆,或給你端來一杯水,你一句“謝謝你”會讓孩子深深感動,并讓孩子知道恩情和回報。通過父母不斷地言傳身教,讓孩子真正懂得感恩。
2、父母不要過多地干涉孩子,特別是不要事事都替孩子打理。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往往會使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認為這是父母必須給他做的,而是讓他明白父母為他做這些是很辛苦的,這樣他才會懂得感恩。培養孩子獨立完成自己份內的事情,培養他的責任心,讓他懂得父母的辛苦,知道報答父母。
3、多給孩子講述感恩故事。從小故事里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讓孩子從故事中學習如何去感恩。使感恩升華為思想教育,告訴孩子為什么要感恩,應該如何去感恩。通過正面的影響讓孩子懂得如何去做,如何感恩。
4、讓孩子學會感恩生活。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生活的人,將會給自己和別人都帶來痛苦,因為他總是把得到的都視為應該如此的,總會忽略別人的善意,而銘記別人的一點點過失和冒犯。這樣的人痛苦總多于歡樂,怨恨總多于感動。
5、孩子不會感恩有時是我們作為家長太過溺愛,我們要摒棄那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思想,不要事事包辦,時時代替。我們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人生的每一步路,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在獨立的過程中,孩子們會感受到我們家長的不易和艱辛,他們就會體悟到感恩。
6、有的孩子很少能發現別人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所以自然不會感恩。其實生活中從不缺少愛,只是缺少發現愛的眼睛。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小妙招讓孩子們發現愛。比如:我們可以在家里布置一面愛心墻每次孩子感受到了親人,朋友,老師對自己的愛,就把這件事寫下來貼到愛心墻上,孩子們通過這面愛心墻就夠感受到愛,從而自己也懷有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