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活呀!”
“媽媽,怎么救它......”
近日,徐州男孩因寵物小雞去世大哭3小時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走紅。
視頻中,孩子養了一段時間的寵物小雞突然死亡,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無法接受事實的小男孩,哭得傷心欲絕,一直念叨著救活小雞,斷斷續續哭了將近3個小時。
最后,無可奈何的家人只好將小雞埋了,還立了碑。
視頻一出,立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很多人被男孩的單純善良所感染。
同時,想起自家娃,面臨寵物死亡時不依不撓、傷心欲絕的模樣,又好氣又好笑。
給寵物“立碑”“手寫道歉信”“磕頭”“水葬”......
家長想照顧、安撫孩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方法卻有待考量。
因為相比于安撫,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給孩子上一堂死亡教育課,教他認識死亡、面對死亡。
不然一味地安撫,孩子的內心只會變得脆弱不堪,也永遠無法直視生死一事!
01
為什么會有死亡?
“這還是我第一次面對死亡,為什么會有死亡?”
11歲男孩參加寵物兔葬禮時,泣不成聲,邊哭邊問大人為什么會有死亡。
這或許是每一個孩子面對寵物死亡時,腦袋里冒出的疑惑與不解。
對此,有些家長可能會三緘其口,因為死亡本身極具沉重悲痛色彩,擔心會嚇到孩子。
可避談,并不意味著死亡不會發生!
相比于隱瞞或者模棱兩可的糊弄孩子,其實更傾向于給孩子上一堂死亡教育之課。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告訴他們:
任何生物,有生就有死,這是誰也逃脫不了的自然規律。
同時教會他們如何認識死亡、面對死亡,學著與所愛的人與物做最后一場告別!
02
“媽媽,你會死嗎?”
你的回答,很重要
“媽媽,你會死嗎?”
“外婆,你也會死么......”
蛋蛋第一次看到家里寵物狗死亡后,頂著哭花的臉抽噎著問我:
“爸爸媽媽也會死么?”
不僅是蛋蛋,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觸死亡時,心里難過的同時也會感到害怕,擔心親人也會死去。
這個時候,家長對死亡不同的回答,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就像近期觀看的電影《人生大事》中,男主莫三妹向女孩小文解釋外婆去世。
前后兩種回答,效果天差地別。
起初莫三妹只會冷漠地告訴小文:
“你外婆死了,不會回來了,遺體被燒了,死了你知道嗎...”
如此簡單粗暴,對失去唯一親人的小文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讓她崩潰得啕嚎大哭。
但與小文有了感情后,莫三妹開始學著用一段美妙的故事,來為外婆的死亡畫上一段省略號。
他告訴小文:
“外婆并沒有離開,而是到天上去,變成一顆星星,一直注視陪伴著小文......”
這一舉動,順利地讓小文接受了外婆的離開,將天上的星星當做自己思念外婆的一個精神寄托。
所以,當你的孩子也問你:“媽媽/爸爸,你會死嗎?”
請你也溫柔地告訴他:
“人都有老去離開的那一天,但媽媽還有很長很長的時間會陪你,即使我們離開了,也會永遠愛你、看著你~”
03
懂死才懂生,
亦能更好地珍愛生命
過于美化死亡,也會淡化孩子對死亡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只有真正懂得死亡意味著什么,才能知道生命的可貴!
14歲男孩,被父母責罵幾句后,拿起菜刀連砍自己6刀,刀刀見骨,憤怒地說出:
“不讓我玩手機,我就***!”
19歲少年因家庭破碎,加入死亡游戲,自殘傷害自己......
一樁樁血淚慘案,難道不足以提醒我們,重視孩子的死亡和生命教育。
畢竟孩子的問題,說到底都是大人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要盡量多陪伴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輕松歡快的生活環境,給孩子減負,給自己減負。
最為重要的是,你要在孩子心中根植一種觀念:
人生大事,無非生死,生死之外,皆為小事!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