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莫過于能培養出一個懂得關心自己、體貼自己,時刻把自己放在心上的孩子。
可怎么做才能養出一個愛父母、心疼父母的孩子呢?
01
遇到困難時,
面對孩子的選擇
前兩天,刷到了這樣一則視頻:
炎炎夏日,一位媽媽正騎著電動車載著自己的兒子。
誰知電動車突然沒電了,沒辦法繼續騎行。
媽媽只得從車上下來,艱難地將歪向一旁的電動車扶正,隨后,用力推著車子向前走。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幾度因扶不住車差點摔倒。可后座的兒子卻始終事不關己地穩穩坐著,眼睛死死盯著手機。
直到車子徹底倒地,也沒有起身幫媽媽搭把手的意思。
看完這個視頻后,我不禁想起了之前看到的另一對母子:
河南農村,一個10歲的男孩正頂著酷暑在地里澆水。
原來,男孩的爸爸不在家,懂事的他便成了家里的頂梁柱,每天幫著媽媽一起干農活,哪怕已經累得汗流浹背也不肯停下。
同樣是養孩子,為什么一個養成了白眼狼,對父母的難無動于衷;
一個卻養成了小棉襖,主動為父母遮風擋雨?
其實答案很簡單。
很少有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的孩子。
有的父母一直擋在孩子身前,什么都替孩子做了,可結果,不僅累倒了自己,還慣出了一顆逆子的心;
而有的父母,從小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需要,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所以,想養出一個知冷知熱的孩子,最好的辦法不是一味地給予,而是坦然地接受。
02
在特殊的日子里
是否會營造儀式感
記得有一回,和幾個家長聊天,不知怎么說起了儀式感。
其中一個爸爸抱怨道:
“現在的小孩子事真多,動不動就扯儀式感,咱們小時候有幾個過生日的啊,也沒見誰怎么樣。”
另一個媽媽也附和說:
“可不是,之前學校辦什么畢業典禮,我和他爸想著請假還要扣錢,就讓孩子奶奶去的,誰知這孩子竟然說我們不愛她。”
實際上,儀式感的本質從來都不是一次生日、一件禮物。
而是因為生活中多了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形式,孩子才深刻地感受到,這世上有個人愿意為了自己花心思,為自己準備驚喜。
那些看似無用的儀式,卻是足以溫暖孩子整個童年的小確幸。
也正是這些小確幸,為孩子的心靈注入豐盈的營養,讓孩子感知愛、相信愛,最終,學會給予愛。
03
孩子犯錯時
你的做法
設想一下:
當親戚朋友來家里做客,對方的孩子看上了自家孩子的玩具。兩個孩子為了爭一件玩具,大打出手。
這時候,你會出言責怪孩子小氣、不懂事,還是堅決支持孩子有不分享的權利?
當孩子哭著回家,說學校里有人欺負自己,自己再也不去上學了。
這時候,你會批評孩子“一個巴掌拍不響”,還是告訴他自己會聯系老師和學校,“不管發生什么事情,爸爸媽媽都會陪你一起解決。”
當一個孩子有了父母的愛和信任,他自然擁有了打敗問題的決心。
也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真正贏得孩子的心。
當你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達愛意時,只要多做換位思考就夠了。
用孩子渴望的方式傾聽他、關心他,讓他感覺被需要、給他營造儀式感、多跟他說說“廢話”,以及堅定和他站在一邊。
當孩子感受到這份無條件的愛后,自然會回饋給你同等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