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往往都希望孩子能自律,自主。但很多家長表示,日常真實很打臉。
每天不停的提醒孩子還是會忘記,嘮叨多了,孩子還嫌煩。
早上上學,總是磨磨蹭蹭。
晚上回來做作業(yè),必須家長監(jiān)督;還總是磨磨唧唧,做作業(yè)1小時,可以去4趟廁所。
……
作為家長,你可能會疑惑,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能夠那么自律,到自家的孩子,就需要每天催促。
首先要知道,自律,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去養(yǎng)成。
父母如果想要培養(yǎng)一個自律的孩子,首先要做好榜樣,因為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學。
好的教育,永遠需要父母的奮力托舉。那么,作為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呢?
家長牢記兩個“不慣”
我們身邊之所以有“熊孩子”,跟父母的家教有很大關系。
很多時候不是現(xiàn)在的孩子太“熊”,而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拎不清,不知道什么不該慣,什么不該管。
管教孩子真的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1.孩子習慣不好,不慣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看電視、吃糖果、愛玩、作息沒有規(guī)律等,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管教。
每個孩子都愛玩,天生排斥被管教,尤其是讓他養(yǎng)成好習慣。
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并不是說孩子七歲前學習的知識決定終身,而是指孩子從小養(yǎng)成的那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小時候會多少知識、了解多少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終身陪伴的好習慣。
比如做事情有計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對人和善謙虛等等,這些習慣是孩子未來前進不息的內(nèi)驅力。
孩子習慣不好,一定不能慣。
截然不同的習慣,注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會全然相反。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習慣。
哪有什么天生學霸,不過是好習慣的厚積薄發(fā)。
2.碰觸原則的問題,不慣
父母的教育有底線,孩子的行為有上限,這樣才能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愛孩子,就要堅守做父母的底線,不能無原則退讓。
有些事情可以適當讓步,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有些事情,孩子碰觸原則,就堅決不能慣。
前幾日跟教育界的朋友聊天,他們說這一代的孩子,“天性”被釋放的太充足了。
有的孩子被寵的“沒大沒小”,現(xiàn)在很多家庭面臨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
細想一下,好像確實隨時能看到很多孩子頂撞父母,對爺爺奶奶也是呼來喝去。
而大多數(shù)的父母對孩子的不尊重長輩,要么視而不見,要么干脆躲到屋里刷著手機。
還有的家庭通常有這樣的通?。汉⒆硬宦犇愕脑?,常常以哭鬧、不吃飯、不上學來要挾父母。
有的家長說,給孩子立了規(guī)矩,但是孩子耍賴也沒有辦法??!
無論是講道理,還是棍棒教育,方法都試過,孩子還是那個樣子。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線造成的。
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
第一次出現(xiàn)問題,家長就妥協(xié)。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明白,哭鬧和發(fā)脾氣是一種要挾父母的手段。
這會造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孩子哭鬧耍賴→家長情緒爆發(fā)、吼一頓、揍一頓→孩子哭的更兇→父母打破底線滿足他。
教育孩子,只有愛還不夠,必須要有尺度。
一定要用心告訴孩子,什么是規(guī)矩,什么是原則和底線。
碰觸原則的一定不能慣著他,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傘。
智慧的父母,做好二不管
熱劇《知否》中有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身為父母,沒有人不為自己孩子的將來打算。
但怎么管,要從長遠看。
看不得孩子受任何苦,只要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就馬上沖上前去幫他們解決得明明白白,看似是愛孩子,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
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曾說:
“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也許你覺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
比如:當孩子樂意參與家務的時候,你不給他嘗試的機會,等長大了他還會主動參與嗎?
所以當孩子搶著掃地、擦桌子的時候不妨放手,將這項“工作”交給他,家長只需要布置一個適合他“工作”的環(huán)境即可。
蒙臺梭利博士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你越早放手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未來才會走得更穩(wěn)。
熱劇《知否》中有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身為父母,沒有人不為自己孩子的將來打算。
但怎么管,要從長遠看。
1.自己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看不得孩子受任何苦,只要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就馬上沖上前去幫他們解決得明明白白,看似是愛孩子,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
也許你覺得孩子太小了,自己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你要明白,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
比如:當孩子樂意參與家務的時候,你不給他嘗試的機會,等長大了他還會主動參與嗎?
所以當孩子搶著掃地、擦桌子的時候不妨放手,將這項“工作”交給他,家長只需要布置一個適合他“工作”的環(huán)境即可。
蒙臺梭利博士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你越早放手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孩子的未來才會走得更穩(wěn)。
2.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成長路上肯定會有大大小小的挫折,而有挫折不怕,怕的是孩子遇到挫折之后無法應對。
對于小困難、小挫折,應該交給孩子自己解決,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現(xiàn)在你總幫孩子解決了問題,一旦孩子在未來遇到困難,就會依賴父母,無法自己完成。
李玫瑾教授曾經(jīng)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12歲的孩子,平時驕橫任性,不聽家長的話。偶然一次被母親在一件小事上責罵幾句后,因為無法接受,竟然縱身一躍跳樓自殺了。
小小年紀做出這樣瘋狂的舉動,讓人既可惜又可嘆。如果孩子承受能力太差,就會變得非常玻璃心,經(jīng)受一點點挫折和打擊就會一蹶不振,甚至做出不可挽救的事情。
一個人面對挫折、面對負面情緒,能調(diào)整得越快,這個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挫折教育很重要,家長應該做一個引路人,讓孩子成長,讓他變成一個有責任、堅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