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打罵孩子愛發火是不是心理有問題?建議家長們可以咨詢下專業的心理老師,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的情緒健康,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后一門心思的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也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問題,不要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打罵孩子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采取暴力的錯誤方式,只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更大的傷害。父母不應該把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甚至用暴力對待孩子,這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創傷。
下面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家長打孩子背后的心理學原因。
一是沒有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母有絕對的權威,自己高興也要孩子高興,自己不高興就見不得孩子高興,不能考慮孩子的感受。
二是把打當成教育孩子的方式。部分家長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陳舊觀念,把打罵當成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方式。
三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出氣筒。當壓力不斷加大,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打罵孩子便成了父母宣泄自己不良情緒的方法。
四是把孩子當成另一方的替代品。在矛盾多發的家庭里,一方往往孩子當成另一方的替代品,一旦孩子出現問題就打罵,打罵時也把對對方的不滿、怨恨發泄到孩子身上了。
五是對孩子的要求不合理。部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一旦孩子的表現不符合家長的要求和理想,便打孩子進行打罵。這種“壓迫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只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發展。
有學者認為,一個人內心所受到的傷害與失敗感需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贊賞與鼓勵才能彌補,“一次批評需要二十四次表揚才能使一個孩子再次恢復內心平衡”。有的家長會因為自己的挫折、失敗而產生的糾結、沮喪情緒,往往會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而大驚小怪,讓他們感到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情緒很容易出現波動。對所有父母而言,我們都要經常思考,我們總是有打孩子的沖動,是否是因為對自己失望,是否是因為我們童年埋下的傷痛還沒有得到治療,我們是否真的窮盡了除了打孩子之外所有教育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