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的心理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很多自卑的人都是童年經歷有關,自卑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長處,過度否定自己。家長要想改掉孩子自卑的性格,首先需要了解孩子自卑內向的原因,找到問題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孩子自卑除了先天性格原因很可能是跟
家庭教育有關。
(1)孩子經常被批評。在賞識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不少父母、老師喜歡批評兒童,或者批評多于表揚,或說批評與年齡成正比。兒童年齡越大,父母越挑剔,早就忘記了兒童學走路時的賞識心態。處于幼兒期的兒童,由于心智發育不成熟,還沒有自我評價意識和自我認知能力,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往往來源于成人的判斷。自卑感又導致形成兒童膽小畏縮、儒弱謹慎、優柔寡斷的性格。
(2)家長過高的期望。父母對兒童的期望比較高,即使父母很少批評兒童,也會從言談舉止中向兒童傳遞著高期望值的信息。兒童的壓力相當大,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兒童學會在無意中追求完美,苛求自己,給自己定高標準。當這種標準超出了兒童的實際水平,無論怎么努力也達不到預定的目標時,他們往往把失敗歸咎于自己,認為自己努力不夠、能力不行,產生了處處不如人的自卑感。
(3)家長最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實際上,拿孩子與他人比,只能讓其產生自卑和抵觸情緒。因為,兒童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他們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種原因達不到家長所期望的目標。拿別人的優勢對比孩子的弱點,除了讓孩子自慚形穢、抬不起頭外,也極大地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當這樣的比較多了,兒童聽麻木了,自尊也沒了,自然不會求上進了。
(4)從小家長包辦代替過多。在兒童出生的頭幾年,都有喜歡嘗試、敢于探索、好奇求知的愿望。那個時候父母應放手讓兒童多嘗試、多活動,讓兒童多干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事事為他們做好,事事包辦,剝奪兒童的鍛煉機會。這樣就不會造成兒童因動手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差而與同年齡孩子拉開距離,并產生自卑感。因為,兒童畢竟要融于社會、適應集體,家長的過度保護,讓兒童對大人產生依賴心理,這樣的兒童從小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是渺小的、無能的,一旦發現自己與別人有了不同,別人會的自已不會,就會產生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