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跟一個老家的朋友聊天。
她說,特別羨慕當年班里留在大城市的同學,因為大城市教育資源好,下一代都受益很多。
說的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生活,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無奈。
說回育兒,其實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養孩子,也一樣各有利弊。
B站最近有一個視頻:《32歲小鎮做題家VS23歲海淀雞娃》,里面就對比了小鎮走出來的孩子和海淀孩子成長經歷的不同。
之前我們也分享過類似的話題,但更多的著眼點,是說她們成長環境的巨大差異。
小鎮女孩和海淀姑娘也一樣,她們都通過學業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但這個過程中,除了肉眼可見的大城市比小城市教育資源更好些。兩個孩子獲得的,丟失的,都是我們無法直接看到的。
兩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對比,真實地告訴了我們——在大城市和小地方養孩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01
想要世俗的成功
哪里都需要付出努力
嘻嘻來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十幾年前,她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在學業上超越同學,超越同齡人,最終考到了北京大學。
可以說,她是小地方孩子逆襲的范本,可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她能考上北大,是因為媽媽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給了她。
***媽是當地一所專升本學校的老師,從小就對她進行了“學歷的立志”。
什么意思呢?就是父母一直在告訴她:只有學習,考學,走出去,你的人生才有希望。
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拉著她走在大街上說:
“你知道嗎?這條街所有的人,都比我們家有錢,我們家是最窮的。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讀書。”
她小時候也很辛苦:
上幼兒園時,塔塔3點放學,3點到5點,爸爸會帶她在一個游樂場指定游玩,5點開始,家教老師會來家里給她上英語和鋼琴課。
然后8點半準時睡覺。
無論是小鎮女孩到北大高材生,還是海淀姑娘到哈佛碩士,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孩子,想要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超越同齡人,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孩子,其實都一樣辛苦。
02
小鎮姑娘
多虧父母的大格局
當然,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生活,一定是有很多不同。
就比如,在教育資源上——
海淀姑娘塔塔小時候,每當路過北外、北師大,媽媽就會說:以后你上這吧。
從小就被優渥的教育資源包圍,在某種程度上,海淀姑娘是更容易些的。
而相對于海淀姑娘的資源優渥,小鎮女孩嘻嘻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嘻嘻媽媽在她讀中學時,就曾帶她坐24小時的綠皮火車參觀北京最好的大學。
那時,她們住最廉價的旅館,吃白飯配老干媽,參觀北京大學等高校......
那時,只要有比賽,父母也一直支持她參加。
有次爸爸陪她去長沙參加比賽,當時買火車票的錢不夠,爸爸就給她買了臥鋪,自己做硬座。
那時,嘻嘻媽媽的月工資才800多,但他們舍得讓女兒去外面不斷漲見識,可以說嘻嘻父母的格局,已經贏了很多人。
在父母用心的引領下,嘻嘻也把“好好學習,走出去”的座右銘刻在心里,她開始對“努力”變得格外執著。
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己和別人、和外界的差距,才讓嘻嘻從內心長出了向上流動的欲望。
最終,嘻嘻考取了北大,有了非常不錯的人生起點。
無論哪種家庭,孩子都是有成功成才的可能性的,關鍵就在于——
父母對孩子、對所處的環境,有沒有清晰認知。
有沒有勇氣、智慧和格局,利用環境的力量,助推孩子一把。
03
沒有十全十美的教育
小鎮姑娘嘻嘻終于走出來,最后立足大城市北京。
海淀姑娘也如愿獲取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
看上去,她們都很成功,但她們每個人身上,又都有自己想擺脫的“傷痕”。
小鎮姑娘嘻嘻說:
因為自己孤身從小地方拼出來,這個過程其實是很痛苦的。
這導致她既強勢,又沒有安全感。
海淀女孩塔塔呢?
她說因為從小一直在父母安排的生活成長,這導致她后來上了大學,總會被
焦慮包圍:
因為沒人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她就找不到目標,也沒計劃了......
嘻嘻和塔塔的經歷讓我們看到:沒有一種教育,會是十全十美。
每一種教育,都有它的優勢,也會有它的不足。
作為父母,沒必要過多糾結條件的不同,根據孩子、家庭的情況,盡力托舉就是了。
04
格局和智慧,對父母來說,是最寶貴的品質;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財富。
就像紀錄片《人生七年》里,那個唯一從貧民區逆襲,最后當上大學教授的窮孩子Nick。
7歲時,他就立志要做研究;
13歲時,他發現地球污染很嚴重,就想投入到核聚變事業中;
21歲時,他考上牛津大學,是核聚變研究的好地方;
28歲時,他發現英國不是研究核聚變的好地方,就去了美國;
35歲時,他在美國做了助力教授;
42歲時,升為教授……
父母能給到孩子優渥的條件,科學細致的
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給不出,也無需
焦慮。
不斷鼓勵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樣子,孩子就真的很可能到達那個彼岸。
孩子的出身沒法選擇,想要做優秀的人,過上更優渥的生活,就兩條路:
一是讀書,二是有理想,有野心。
其余的干擾因素,重要嗎?也重要。但還沒重要到能決定一個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