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生活在農村的人,自卑感顯著高于生活在城市的人。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因而農民在大眾心目中仍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使得農村的孩子自信心不足,產生自卑心理。由于自卑心理,他們往往對自己持消極的否定態度,容易受他人影響,對自己的評價不高,經常退縮,從而導致社會適應不良。出身當然不能代表一切,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給予他們鼓勵和情感關懷,幫助農村的孩子找到自信,建立自我認同和存在感。
農村孩子的自卑感如何消除?
首先,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一個人要對自己的品質、性格、才智等各方面有一個明確的了解,方可在生活中獲得較為滿意的結果。除此之外,不要討厭自己,不要以為自己羞怯就容忍自己的短處。一個人不要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別人,處處低人一等。例如,有的孩子總認為自己學習不好,天生愚笨不敢跟別人比;有的孩子認為自己拙嘴笨舌,不善辭令,就會喪失信心,產生厭惡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與人交往中就缺乏勇氣,缺乏積極性、主動性。連自己都信任的人,當然很難引起別人的興趣和注意,而這又恰恰助長了自卑。要經常給孩子以鼓勵,讓他不但能認識自己,還要全面接納自己。
其實,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的與人比較。
自卑感強的人往往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其實,這樣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自卑,有的孩子因為學習不好而產生自卑就是這個原因。
如果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家長就不應該拿孩子與學習
成績好的同學相比。如有的父母經常說:“你看看隔壁的小剛,年紀和你一樣,他的
成績就這么好,為什么你的成績就這么差?”這種比較只能使孩子越比心情越糟。其實在比較中揚孩子所長、避孩子所短往往更能增強自信心。
最后,要努力塑造孩子堅強的個性。
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對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確評價而造成的。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智力優秀者一般具有四種品質:第一,一定要取得成功的堅持力;第二,善于為實現目標不斷積累成果;第三,自信心,第四,不自卑。
一些有特殊才能的科學家、藝術家等的實踐表明,他們的成績就與他們個性品質有著密切的聯系。魯迅的話就很能說明問題:“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另外,能力和自信心是密不可分的,自信心強的人往往能揚長避短,能力發揮得更充分。要讓你的孩子知道:只有自信才能挖掘自己的潛力,才能有勇氣正視別人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