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為孩子能有自己的想法、目標和努力方向喝彩,只有認準方向的孩子才有動力,才能自己自覺努力朝著理想的目標挺進,才能堅持下來。
因此,家長應該和孩子坐下來,聽聽孩子為什么要出國,有什么樣的打算和方案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出國之后的努力方向,未來的目標等等。
雙方達到比較靠譜的共識以后,剩下的,就是和孩子好好交流一下實際操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首先,對孩子經濟交底。
家境普通并不是家境貧寒,畢竟還有家境,告訴孩子父母每年有多少收入,有多少積蓄,積蓄中的多少可以作為孩子的學費,國外每年學費多少,缺口多大等等。
其次,告訴孩子,留學的費用不全是父母的責任,也有可以自己努力獲得經濟資助的辦法。
譬如:一些美國大學給
成績好的學生提供獎學金(meritbasedscholarship),從全獎、半獎、免學費到每年幾千美元不等);而且幾乎所有的美國大學都給學生提供因需助學金(neededbaseassistantship);還有的辦法包括勤工儉學、眾籌、借貸、國家公派等等。
兩相比較之后,與孩子一起做一個方案,那就是資金的缺口究竟多大,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孩子才能靠自己去彌補上這個缺口,而孩子自己也要審視是否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更重要的是否有這樣的實力和毅力堅持走到那一步,雙方達成共識之后,就比較容易做出應該出國還是不出國的決定了。
這實際上是在為孩子提供一個成長的契機。讓孩子學會分析和取舍,作出自己的決定,要記住的是,努力和堅持不一定都會成功,但是不努力不堅持的話會完全沒有機會。
有人或許會說,現在回國就業的形勢也不好,沒錢就別湊熱鬧了。
我想說的是,出國留學的見識、視野和積累也許暫時在找工作上優勢不大,但是長期發展的角度看,只要不是在海外混學位的人一定會占上風,因為留學的經歷是一個又一個攻關的過程,對一個人的培養在很多方面是留在國內上學不能比的,況且就機會來說,很像爬山,只有到了山頂才能看見對面的風景,這個留過學的人才有體會,坐在家里用中國思維來設想是不靠譜的。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我認為,只有認準屬于自己的那條路,堅定不移走下去,才會抵達自己要的目標。當初家境普通的我是這樣到美國留學的,身邊的很多人也是這樣到美國留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