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的
厭學心理要基于理解的前提去教導,學習這件事貫穿著人的一生。作為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學習的必要性,讓孩子從心里接納學習,知道學習是為自己而學。在學習上,家長要引導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他們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獲得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排斥。
1.幫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很多厭學的孩子,就是由于不合適的學習方式。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孩子雖然比一般的孩子要勤奮,但是在考試的時候,他們的
成績卻沒有任何的提高。這和他的學習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每個孩子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之后,學習上才會有所成就,這樣才會進步。包括很多孩子一直會把學習
成績看做自己進步的動力,如果孩子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的話,就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父母在孩子學習期間,看到孩子是每天在認真學習,但是看不到孩子學習進步的話,就要想想孩子學習方法是否正確了,因為為孩子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孩子學習才會有所進步。
2.引導孩子主動體會學習的快樂
只有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有可能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可以這樣問:“感覺怎么樣,背完這首詩你是不是很快樂。”這樣主動引導他,讓他主動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他學會了一首詩,讓他體會到那種成就感,價值感。引導孩子體會學習快樂,關鍵是讓他主動體會,這樣他才會感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最后,即使你不去引導了,他自己也形成了這樣主動體會學習快樂的思維模式,那么他學習上的進步,就會不斷地凸現出來。
3.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其關鍵在于“定位”,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心需求,并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