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相親相愛,教育出來的孩子心地溫和善良、寧靜、心靈健康、真誠地相信人性的美好。
——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
最近在河北衡水,某班級微信群里就發生了這樣一幕:
因孩子上網課遲到,家長與班主任起了爭執。
家長一氣之下,就在群內公開辱罵老師。這還不解氣,家長又連續發了多條語音,攻擊和侮辱老師的人格。
學校和老師忍無可忍,選擇了報警處理。
最后,家長自食惡果,被行拘10天,罰款500元。
這樣情緒不穩、行為偏激的家長,不僅會作繭自縛,還會禍及孩子。
心理學家說過:
“在孩子心里,父母就是上帝,神圣而威嚴,他們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收下來。”
我們常常吐槽孩子沒禮貌、沒教養、情緒化,卻忘了孩子所有的問題和缺點,都不過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孩子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一步步“復制”著成長。
對于夫妻來說,在婚姻生活中難免會有摩擦和碰撞發生,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當父母不和,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小小世界的全面崩塌。
面對父母的爭吵,孩子年幼的身心所承受的痛苦,是遠遠超出父母想象的。
孩子的性格、三觀、情緒、社交、甚至是心理,都會因此受到不良的嚴重影響。是家長們必須要重視起來的問題。
父母要“學會吵架”
既然吵架避免不了,那么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如何“吵架”,才能將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避免悲劇的發生。
01
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當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口不擇言,說出很傷人的刺耳話語,孩子看到父母爭得面紅耳赤的樣子,心里會充滿各種擔心害怕。
如果實在避免不了當著孩子面吵架,那么吵架后的安撫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父母需要在爭論后向孩子解釋事情的原委,父母為什么在爭論。
要讓孩子明白,即使父母發生爭論,存在分歧和差異,但依然深愛彼此和這個家庭。
02
不把孩子當做吵架原因
每個家庭都曾經因為孩子的吵過架,比如不好好學習、看電視時間長、吃零食太多……
當父母因為孩子而爭執的時候,孩子會很緊張內疚,認為自己才是父母不開心的源頭,甚至“不該被生下來”,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
所以家長盡量不要因為孩子而吵架,能溝通的事情就不要用過激的情緒去解決。
03
不因為發生矛盾而詆毀對方
夫妻之間因為某件事產生分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雙方要做到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想辦法,不能一味的惡語相向,攻擊貶低對方,說沒意義的話。要讓孩子明白你們是在探討問題。
如果在孩子面前產生分歧,要以和平的方式討論,述說自己的想法,聆聽對方的建議,肯定自己認同的部分,總結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和平地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父母之間有沖突而惶恐懼怕,會大大減少他的陰影,孩子也能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明白當和他人產生矛盾的時候如何正確的去解決問題。
家長們在生活中不要輕視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教會自己怎么處理矛盾的同時,也是在教育孩子管理好自身情緒。
一個懂得時刻管理好自身情緒的孩子,骨子里有謙卑,言行中有尊重,交往時有體貼。
這樣舉止端莊、品性貴重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會很出眾。
老話說,看人看其父母,觀人觀其家教。
粗魯無禮的孩子背后,必然站著盛氣凌人的父母;知禮得體的孩子背后,也必然站著溫和良善的父母。
《高級教養》中有句至理名言:
“培養自己比培養孩子更重要,在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之前,你要先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
要想培養出一個品性貴重的孩子,父母要先努力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
平日里,瑣事不爭吵,遇事不責備,生氣時不亂講,憤怒時不沖動。
育兒即是育己,你管好了自身,才有資格去教育孩子、影響孩子。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