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家長在媽媽群里說:
“假期沒過好。昨天晚上,抱著孩子大哭了一場。”
原來,丈夫有事出遠門了,她獨自帶娃在家。
一個轉身的功夫,3歲兒子就把廚房里一小瓶油給推倒了,灑了一地。
做媽媽的氣不打一處來,忍不住就吼了兒子,還拍打了屁股。
小家伙先沒反應過來。
等反應過來,立刻嚎啕大哭,邊哭邊向媽媽伸手,要抱抱。
看著兒子滿臉的淚水,聽著兒子一聲聲哭著喊“媽媽”,她后悔極了,一把抱住孩子,自己也跟著淌眼淚。
她問:為什么我明明吼了他,他卻毫不記仇,還熱烈地靠近我?
答案很簡單。
因為,父母是孩子在這世上最愛的人。他太怕失去我們的關注和愛了,
犯錯了,立刻就內疚;被罵了,立刻會恐慌。盡其所能,只為留住父母的愛。
02
陷入認知誤區,更容易失控
下面這個孩子寫作業的畫面,曾刷爆朋友圈:
輔導數學作業的爸爸,情緒眼看著要失控,孩子可憐兮兮提醒:
“爸爸,你別吼我了。”
“寶貝會寫,會寫。”
“哇,給爸爸鼓掌……”
注意,他費力做出來題目后,不是給自己加油,而是為輔導作業的爸爸鼓掌。
這題目,他是為爸爸做的。這書,他是為爸爸讀的。孩子儼然成為了父母的父母,在拼命安撫家長的情緒。
那個討好的小眼神,實在讓人心疼啊。
我們常常誤以為,孩子是“故意不學好”,為此,我們對孩子充滿憤怒。殊不知,孩子可能比我們更痛苦。
如果孩子沒能讓我們滿意,很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那個看起來不盡如意的孩子,他其實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03
把孩子當附屬品,更容易失控
我們吼孩子,還有個常見原因,是我們太把孩子當“自己人”了,孩子因此成為了那個無辜的“替罪羊”。
譬如神劇《家有兒女》。
家里三個孩子,只要劉星和小雨、小雪有矛盾,就一定是劉星的錯。繼子、繼女再鬧騰,劉梅都能表現出十足的耐心。
面對劉星,卻動輒批評吼罵。
一次,3個孩子都在家,夏雪和夏雨把茶幾堆滿了東西,倆人走后,劉星好心收拾。
好巧不巧,劉梅下班回家了,不分青紅皂白,她沖劉星就是一頓吼。
劉星委屈巴巴想解釋,劉梅一個字都不愿聽。
劉梅不止對繼子、繼女好,對劉星的同學也很好,對鄰居街坊都很好。
這么個老好人,她的負面情緒都到哪里去了呢?基本上都給親兒子劉星了。
劉星承受著媽媽的壞脾氣,不是他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錯,只因為他處于弱勢,并且毫無保留地依賴著母親。
劉梅的做法很有代表性。
多少父母在外一派和氣,家里卻容不下孩子的一丁點毛病。
這是典型的,“把好的一面給了外人,把壞的都給了自己最愛的人(特別是孩子)”。
我們總是肆無忌憚攻擊孩子,是因為我們太放心了啊。
別的關系還要小心維護,不小心可能就解體了,孩子卻永遠不會拋棄自己。
于是,孩子成為了發泄對象,成了為父母奉獻和托底的人。
他的感受被一次次地忽略,他的尊嚴被一次次地碾壓在地。
04
要怎樣減少吼孩子的頻次?
除了避免上述觀念上的誤區,我們還可以試著做這幾件事:
父母多跟孩子說正向的話
比如,不要只是說“你不要這樣,不能那樣”,
而是說:“我覺得可能這樣更好……我建議你那樣做試一試。”
不要動輒批評:“你怎么又做錯了?你總是這么笨!……”
而是說:“需要幫忙嗎?你希望我怎么幫你呢?”
孩子不用擔心被打罵羞辱,相信自己能得到關心支持,做起事來效率就更高,整個人也就更好合作。
沒忍住吼了孩子,試著跟孩子道歉
父母的道歉,對孩子意義重大。
哪怕事情發生幾個月后,父母才意識到自己錯了,還是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爸媽哪里錯了。
比如,跟孩子說:“寶貝,我不該那樣兇地吼你。”
“我生氣,是針對你當時的行為,不是不愛你這個人。”
“我一直都非常非常愛你。”
聽到你的道歉,孩子往往會大松一口氣。
“原來只是某個行為不太好,不是我這個人糟糕。”
“原來我一直都被父母好好地愛著。”
哪怕孩子已成年,父母的道歉對孩子來說仍然很寶貴。
父母要學會我自接納
鮮活且真實的父母,從來都是愛恨交織、充滿矛盾的。
會累,會脆弱,會失望,會反復,會糾結,
更會犯錯誤。
我們不建議吼孩子,但是,如果你萬一控制不住吼了孩子,我只想說,你不是唯一會犯錯的人。
實在撐不住的時候,你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援助,或者家人、朋友的支持。大部分時候,相信你已經做了你能做到的最好。
而當父母越能夠放松下來,并且越善于接納自己,我們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才有真正的能量和智慧去引導。
最后,
愿我們都能有話好好說,有愛好好表達。
愿所有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