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家長要怎么引導?當孩子長大以后,父母都應該向孩子灌輸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因為孩子離開家,步入社會以及集體生活當中,不可能僅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而是需要跟他人交往,跟他人共同努力協作,而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加的充實。特別是對一些內向的孩子,如果不愛說話,不去社交,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也不利于與他人的社交關系的建立。
孩子為什么會出現不合群的情況?
1、孩子本身性格內向不愛和人交往
如果孩子本身性格比較內向的話,可能會出現不愿意和人交往的情況。一般來說,這樣的孩子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他們在和家里人、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會顯得比較活潑,能夠解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如果接觸陌生人的話,會顯得非常抵觸,不愿意開口說話,交往的過程中顯得非常被動消極。
2、孩子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受到過傷害
孩子不合群,有可能是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受到過傷害。有的孩子本來還是挺喜歡交朋友的,但是可能在交朋友的過程中被拒絕過,或者被欺負過,之后在這件事上就顯得消極多了。而家長往往關注不到這么細致的方面,也不會去思考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只是會簡單粗暴地認為孩子不夠合群。
3、孩子也想交朋友但不知道怎么去做
有的孩子也很喜歡交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樣去做。比如有的寶媽就發現了這樣的一種情況,當其他的小朋友來邀請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孩子往往表現出來害羞和抗拒的狀態。但是等到小朋友們都離開了,孩子會非常好奇地問媽媽,他們去哪里了,我可以一起去嗎?從孩子的表現上可以看到,他們內心是很渴望社交的,但是往往不知道怎么做。
孩子不合群的問題家長要怎么引導?
1、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
家長帶孩子出門,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觸,家長往往會當著外人的面訓孩子,說孩子不懂事。其實孩子呈現出了抵抗的狀態,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父母要做的不是訓斥孩子,而是要給孩子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還是應該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贊美。這樣的話,孩子才更愿意開口講話,更愿意去接觸外面的世界。
2、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身上的獨立性
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也是讓孩子變得合群的重要方式。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管束太嚴,讓孩子事事都依賴父母。這樣的話孩子不愿意進行獨立的表達,也不愿意獨立進行社交。在平時父母可以多鍛煉孩子的獨立性,比如讓孩子自己做一些小家務,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在這樣的鍛煉中,孩子往往更能夠找到自信,在社交生活中也顯得更從容。
3、多帶孩子出門接觸大自然進行運動
事實證明,愛運動、愛進行戶外活動的孩子,在社交這件事上顯得更有能力。所以父母不要總讓孩子待在室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多帶孩子出門走走,去接觸大自然,進行一些戶外活動。比如登高、跑步、打球等等,不僅能夠讓孩子的運動能力得到提升,還能夠讓孩子養成更加陽光積極的思維。這樣孩子在集體中生活的時候,不會那么放不開,而是會積極地融入集體生活,多和小朋友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