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中科院研究所發布了《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調查采集了12個省市共64622份樣本,從中抽取了5098個核心樣本,結果顯示:
隨著年級增長,抑郁檢出率呈上升趨勢。
小學階段為1成左右,重度抑郁檢出率約為1.9%-3.3%。
初中階段約為3成,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6%-8.6%。
高中階段接近4成,重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0.9%-12.5%。
這兩年,抑郁癥一詞頻繁出現在我們眼前。但當這件事真的落到具體家庭頭上,家長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孩子,衣食無憂,怎么就抑郁了呢?
1
小A,初三女生,因為有自殺傾向、重度抑郁來咨詢。
休學在家半年,之前也因為中度
焦慮進行過一段時間的校內心理咨詢。
小A曾經是班里無人匹敵的第一名,幾年前就通過了鋼琴全國十級。
雖然如此優秀,但她越來越發現,自己始終不能和周圍的同學自然相處。她努力去迎合別人的喜好,加入同學的圈子里,但還是不被接受。
因為沒有朋友,小A感覺孤獨、自卑、絕望。
第二個是小B,高三男生。高三開學時一次重要的摸底考試中,小B雖然保持了班級前三名的位置,但離自己理想的總分還有一定差距,由此擔心考不上心儀已久的清華北大。
于是他開始
焦慮,失眠,沒有胃口,后來
厭學,發展成抑郁。
小C,高一女生。從上高中后一個月開始
厭學、抑郁,在家休息不見好轉,來工作室咨詢。
在重點初中時
成績突出,中考發揮失利沒有考上理想的重點高中。
進入普通高中后,心不甘情不愿,看不上周圍的同學甚至老師,覺得處處不如意,更不想融入這個環境,逐漸自暴自棄。
很多父母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努力和優秀,以為這樣的孩子內心應該也是自信的、強大的,卻不懂得他們內心體驗著的痛苦和掙扎。
2
A的父親從小接受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觀念,表現出來的似乎永遠都不滿意,甚至是鄙視和輕蔑。
小學時一道算術題計算錯了,父親就會狠狠的罵她:“笨死了。”
小A
成績一直很好,卻始終在父親面前感覺抬不起頭來,因為“爸爸從來沒夸獎過我,我覺得考第一名是正常、應該的。”
小A極度的不自信,成績再好也改變不了沒有朋友的事實。她想加入她的同學中,像普通同學那樣可以自然的聊天。
但當她努力去融入周圍時,卻明顯感到被排斥,自尊心一次次遭受打擊,那種滋味讓她太痛苦了。她后來選擇了逃避退縮。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地學習,保住第一名。而同學也越發覺得,她和他們不是一類人,總用異樣的眼光打量她,讓她覺得難堪。
誰能理解,表面的清高,背后有著深深的挫敗感和無奈,還有對自己、對父親強烈的憤怒,甚至怨恨。
為什么別人都能愉快輕松的交往,自己就那么困難呢?
小A承認,其實她能看上做朋友的人,很少。
因為她理想中的朋友,應該學習成績和她不相上下,也有突出的特長,兩人有很多的共同愛好和話題,簡單說就是“門當戶對”。
可是這樣的標準能有幾個人合適呢?更何況,對方愿不愿意和自己做朋友還另當別論。
所以和小A接觸過的同學,能夠感受到她內心挑剔的眼光,那些刻意而為、迎合他人的舉動只讓她顯得更加可憐。
與此同時,小A因為被排斥而感到更加自卑,一次次的嘗試失敗加強了她的自我攻擊,她的自我感覺變差,更加封閉。
當她受不了這種對內攻擊的強度時,她開始出現了自殺的念頭。
小B的父親是個聰明能干的人,自身的業務能力很突出,對兒子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和嚴格的要求。
小B有點兒強迫癥的傾向。
高三開學這次摸底考試,他考得其實還不錯,班級排名第四,正常發揮。可是小B覺得不行!
因為這個分數離他對自己的預期還有十幾分,這樣的狀態高考就上不了北京的最頂尖學府。
自己馬上面臨人生重要關口,卻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出現意外情況......一想到這里,他就感覺心慌、頭疼、惡心,看不進去書,晚上睡不著。
本來統一安排住宿制的學校為了照顧這位尖子生,破例同意讓小B每天走讀回家,放松心情,保證睡眠。
父母也及時發現了問題,從生活安排上盡可能照顧好孩子的飲食起居。
但還是不行。
“我想申請休學一年,在家調整好了,等我有了充分的把握,下一年參加高考。”他這么打算。
3
小C的故事可以看做是小A和小B的版本混合。
她有一個不茍言笑、嚴格要求的領導父親。
父親要么是下班后經常應酬回家很晚,幾乎見不到,偶爾趕上他回家早的時候,就是滔滔不絕的批評和說教。
“在他看來,我就沒有什么優點。
我成績還可以,可是他總是盯著我的小毛病不放過,比如屋子不夠整潔啊,待人不夠禮貌啊,他說我要是個兒子,他就動手打我了。
可他說出來的話比打我還讓我難受。”
小C一直都覺得,學習好是自己這么多年來唯一能和別人競爭的砝碼,可是中考沒考入理想的重點,現在“淪落”到這所破學校還能指望考什么好大學呢。
人生頓時灰暗了,連以前的初中同學她也不大愿意來往了。
她像一只因為受傷掉入雞群里又逃不走的鳳凰。上課時滿腹委屈憤怒,聽不進去老師講什么,覺得同學的素質低,和自己不在一個水平上。
她太后悔了,不想上學了。
4
優秀的人未必自信。
家長、老師和社會,已經心照不宣的把“尖子生”和“完美”劃上了等號,似乎成績好就代表著能力強、個性好、受人歡迎等等。
我們看不到的是:因為從未失敗過,他們的內心其實是脆弱的。
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你的一個擁抱、拍拍肩膀、摸摸頭也許勝過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