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窮養兒,富養女。”
因為兒子只有從小吃苦,長大才能承擔責任、有拼搏的斗志。
而女兒不同,女孩只有從小被“富養”,見識過什么是好的生活,長大后才不會輕易被一顆糖騙走。
但很多時候,我們對“富養”,卻有一定的誤解。
#1
女孩被“富養”
她一定會幸福嗎?
在網上看到一個女孩,她叫劉思琦,在16歲的年紀,吃飯還要媽媽喂。
除此之外,她在生活上,就跟個小嬰兒一樣,幾乎沒有自理能力。
除了必要的事情她不得不做,其余的,一概交給保姆或者家人代勞。包括衣服要人幫忙穿,指甲要人幫忙剪。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女兒在娘家這短短時光里,給她公主般的生活。
以后在挑選配偶時,她才會把眼光放得高遠,不會被人隨便哄走。
然而,父母的無限富養和溺愛,卻把劉思琦養成了一個“巨嬰”,讓一家人頭疼不已。
她會無緣無故大發脾氣,甚至摔門而走,還會毫無來由地打自己的親弟弟。
日常開銷更是無節制,平均每天能花掉上萬元。出門自己無法收拾行李,需要七姑八姨甚至姥姥來幫忙打點。
即便父母可以無限包容、寵愛女兒,為她托底。
可女兒長大后,將來作為妻子,作為母親,她會幸福嗎?她的家庭會幸福嗎?進入社會,與人相處時,她會幸福嗎?
這真的是個未知數。
#2
窮家富養
養出來的孩子難懂感恩
若家境殷實,父母有足夠的資本給孩子揮霍也就罷了。怕就怕,家境普通的父母,卻也咬著牙“富養”女孩。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父母勤儉節約,而女兒卻身穿名牌,出手闊綽;
父母想買的東西,看了好久也不敢入手,而女兒想要什么,張口就跟父母要;
父母用的東西好幾年都舍不得更新換代,而女兒卻在追最新款......
這便是無數家境一般,卻“富養”女兒家庭的縮影。
當習慣了父母、家人凡事以她為先,女兒就容易養成任性、自私以及虛榮的性格。并且認為,別人的付出,都是應該的。
這樣的孩子,難懂感恩。
你以為的“富養”,其實只是在不知不覺養育“白眼狼”。
#3
從小被否定的孩子,容易自卑,做事畏手畏腳。
疼愛地養,而不是溺愛地養
什么是疼愛,什么是溺愛呢?我在公園見到的一幕,也許能很好地詮釋:
兩位寶媽帶著自家女兒玩沙。玩了一會后,兩個女孩紛紛跑向自己的媽媽:“媽媽,沙子磨到腳了。”
其中一位媽媽聽后,立馬責怪起來:“都怪這個沙子,把我寶貝的腳磨疼了,等會打它!”
而另一位媽媽只是笑了笑,說:“呀,沙子磨到腳了呀。那下次我們要怎么玩,才不會讓沙子進到鞋子呢?”
同樣是遇到問題,同樣是愛,第一位媽媽用溺愛的方式,教會了女兒推卸責任。而第二位媽媽,用疼愛的方式,教會了孩子思考以及成長。
溺愛,讓孩子長不大。疼愛,讓孩子學會深入思考問題,并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陪伴地養,而不是放任地養
說到“陪伴”,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
那你每天擠出十分鐘,專門陪女兒做她想做的事??梢允桥闼燥?、聊天或者講故事。
哪怕只有這短短十分鐘的“特殊時光”,女兒也能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在她心里,就是踏實和幸福的。
養育一個女孩,不是把她養活就行了。養育女兒,就像養一株稀世名草,她需要用心灌溉、呵護以及陪伴,才能開出舉世無雙的花來。
女孩就像天使,來到父母身邊,用她的天真、可愛和善解人意,拂去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困頓和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