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孩子的學習,聽到的大多是家長的抱怨、挫敗和迷茫:
“我家孩子一到學習就開始犯困,多動,喝水上廁所。”
“我都不敢輔導孩子寫作業,怕一個不小心就氣到昏厥。”
“想讓孩子自覺學習太難了,不知道到底該怎么辦!”
不得不承認,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是愛學習、會學習的。
畢竟學習這件事,誠實地說,的確不是一件多么有趣、快樂的事情。
想要養出自覺、主動學習的孩子,還是得靠家長,靠家庭。
PART.
01
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曾看過一個新聞:杭州一個13歲的女孩從小
成績優異,日常生活中,她把幾乎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
長期高壓下,女孩對
成績特別在意,心里積攢了很多負面情緒。
最終,一次單元測試“只考了全班第五”便成了壓垮她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覺得那是人生中的“污點”,一下子喪失了斗志,不愿意去上學,被媽媽批評后竟拿美工刀傷害自己,并沖媽媽叫嚷“我不想活了!”
經醫生診斷后,女孩被確診為抑郁癥。
當醫生問女孩為何如此看重學習,小姑娘脫口而出:
“我們家親戚的孩子,我爸媽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們一見面就拿我們這些孩子的成績作比較,我怎么能不學?”
如果一個孩子對成績高度關注,情緒受成績影響很大,考得好就開心,考得不好馬上灰心喪氣,心態不穩定,這對于他的學習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這也反映出家長教育的一個誤區:太把孩子的成績當回事,過分關注成績。
孩子考得好就眉開眼笑,對孩子百般夸獎、寵愛;一旦考得不好,就對孩子沒有好臉色,批評否定。
事實上,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考試和成績只是對某一階段學習情況的考查,不應該成為學習的目的,也不能因此證明一個孩子的優劣。
家長需要通過自己的態度和實際行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不管考得好與壞,重要的是看到成績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解決問題,得到進步,而不是簡單地“唯成績論”。
PART.
02
關注孩子的好奇心
泰國有一則很有名的勵志公益短片《豆芽引發的夢想》,曾鼓舞了很多人。
小女孩跟媽媽一起在菜市場賣菜,發現豆芽賣得特別好,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沒有否定或者忽視孩子的想法,而是告訴孩子:“我們試試。”
于是,母女倆準備好各種材料,開始了種豆芽的第一次嘗試。
過程并沒有那么容易,母女倆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但是媽媽始終都跟孩子說:“我們再試試!”
經過不斷的學習、改良、調整,最終成功種出了豆芽。
會教育的父母,不會只讓孩子局限在課本里學習知識,他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體驗、學習和思考。
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一兩歲的時候就會開始到處看、聽,摸摸這個、碰碰那個,探索周圍的環境。
這份珍貴的好奇心,是孩子未來愛上學習的關鍵基礎。
因此,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家長就應鼓勵而不是過度限制他的探索行為。
安全范圍內,允許孩子多嘗試、體驗。有條件的話,給孩子創造更加豐富多樣的環境,和孩子玩有啟發性的親子游戲。
在生活中,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鼓勵孩子多思考、試錯,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學習上,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推動孩子學習的底層能力:
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創造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真實的生活。
PART.
03
父母以身作則
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當家長能起到一個良好的陪伴和榜樣作用,塑造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孩子不知不覺就會愛上學習,有學習的習慣。
有些家長,回家之后就盡量不看手機,陪孩子一起閱讀繪本、講故事,或者看自己喜歡的書;
有些家長,在家里不是玩手機游戲、刷短視頻,就是追劇、打牌。
試問哪種家長,更有可能養出愛學習、會學習的孩子?
所以說,希望孩子學習好,家長也不能光從孩子身上下功夫,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
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努力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不斷提升自己。
用自身的行動和狀態去影響孩子,對孩子,對自己,都是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