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什么孩子越吼越不聽話?
兒子最近在家上網課,經常一道數學題琢磨半天都想不出來,孩子爸急了:
“講了這么多遍還不懂嗎?
“你怎么這么笨!”
“你是豬腦子嗎?”
兒子很快不耐煩起來,最后干脆把筆一扔,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你知道,為什么孩子越吼越不聽話,越讓他做什么就越不做?
這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你,陷入了“白熊效應”。
如果我說,“接下來一分鐘內你想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想一只大白熊”,你能做到嗎?
是不是發現,越強調不要想大白熊,你腦海中的大白熊就越清晰?
孩子也一樣。
越是強調,不要打翻杯子,他就越容易把杯子打翻;
越是說你怎么這么笨,他越不會做。
越是阻止,越容易發生,這就是“白熊效應”,也是一種心理暗示。
當你在潛意識里不斷重復一件事情,它就會變成現實。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隱形精神暴力”,如果你認為孩子不好,貶低他,他也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你一直說他笨,他就真的認為自己:“我不行,我不可以,我做不到”。
心理醫師蘇珊·沃德教授曾經說的: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哈佛醫學院發現,長期被這樣對待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和胼(pian)胝(zhi)體的體積會縮減,
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都會下降,智商會受到直接影響!
暗示對孩子的影響力,真的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02
3句“暗示”,幫你激發孩子內驅力
那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做到三步:
事實(Fact)+感覺(Feeling)+比較(Compare)。
1、第一句話,描述事實:
“我知道你也很煩,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媽媽很理解你。”
——這是在跟孩子共情。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右腦管情緒,左腦管邏輯思考。
孩子14歲之前,“前額皮質”的發育尚未成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右腦一旦占上風,就會變得敏感、脆弱、自控力差,凡事都愛和大人“對著干”。
這個時候,就像精神分析里說的,父母要像一面鏡子一樣。
去映射孩子的喜怒哀樂,幫他言語化,這會讓他慢慢平靜下來,會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關心。
2、第二句話,闡述感覺:
“媽媽很欣慰,你現在正確率比之前高太多了。”
——這是在幫孩子轉念。
孩子本來就被題目難住了,不會做,心理壓力很大。
這個時候又被家長說:“笨死了”,會進一步挫傷他的自信心,開始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不是讀書這塊料。
所以我們要幫孩子把“負面情緒”轉變成“正面情緒”。
讓孩子明白,原來:只要好好努力,下一次會比這一次更好,我能行,我可以!
當他有這種心態轉變的時候,學習就會完全轉變狀態。
3、第三句話,進行比較:
“你看看你那道題不用爸媽教都做對了,這道也可以。”
“咱們再試試。”
——這是在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有科學研究發現,情緒降溫的時間其實是15s,在孩子情緒平穩下來后,左腦的邏輯開始慢慢回來了。
這時,我們就可以不斷地強化孩子的正向觀念,然后,鼓勵他繼續嘗試。
你猜怎么著!
孩子還真吃這套,把筆又拿起來重新算了:“媽媽,你再給我講一遍吧。”
而且最近作業本上出現類似的問題,他都沒有再犯錯。
聰明的家長,應該把愛和期待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否定和打壓。
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到更好。
03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父母的話,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壞的暗示,讓孩子一生藏在童年的陰影里;
好的暗示,給孩子一生前進的勇氣和底氣。
父母的語氣有多好,孩子的運氣就有多好,永遠不要小看“暗示”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