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老師曾說:“如果你覺得育兒辛苦,那可能是你沒找對方法。”
很多父母會覺得這句話扎心。
事實上,凡事有重點,育兒也一樣,把握大方向就能事半功倍!
育兒,尤其推薦,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提出的——
18歲之前,孩子成長的4個黃金臺階。
0-3歲
情感撫養,為孩子奠定安全感
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
是指0-3歲的孩子,一定要通過足夠的愛和關注,給與孩子感情依戀。
李玫瑾教授指出,嬰幼兒是通過氣味、聲音、樣貌,與人建立一對一依戀的。
大家不要小看這份依戀,嬰幼兒在這個階段得到滿足,他才能擁有安全感,開始信任外面的世界。
親子專家建議,這個階段的孩子,盡量由媽媽來養育。
如果條件不允許,那么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個持續穩定的養育人,在孩子青春期之前最好不要隨意更換。
因為,這個養育者是孩子的“情感基石”,
在孩子行成穩定情緒之前,他是孩子與世界之間的所有鏈接,
尤其孩子進入叛逆青春期時,他會是孩子最好的“情緒寄托者”。
3-6歲
性格撫養,為孩子樹立好性格
孩子成長的第二個階段,是性格培養。
性格決定命運,擁有好性格的孩子更具備和世界交手的能力。
缺乏性格教育的孩子,往往無法接受父母對他說“不”,
于是,3歲撒潑打滾,6歲無理取鬧,12歲就打架、離家出走等無法預估的方式,來逼迫父母對自己說“是”。
李玫瑾教授明確表示,孩子3-6歲時,一定要注意以下5點性格培養:
1、拒絕任性
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一定不能妥協,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養成說“不”的習慣。
2、學會感恩
在日常小事中,培養孩子分享、照顧、感謝他人的好習慣。
3、學會控制和忍耐
可以通過延時吃零食/買玩具的方式,刻意練習孩子的控制力和忍耐力。
4、拒絕壓抑情感
通過情緒繪本,教會孩子認識、合理發泄、管理情緒。
5、擁有抗挫能力
盡可能多地為孩子創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負責”的機會,
讓孩子在日常中感受學習、失敗、再學習、成功掌握的抗壓抗挫能力。
李玫瑾教授明確指出,孩子的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
性格是一種后天行成的社會行為方式,關乎著孩子成人后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
6-12歲
能力培養,為孩子塑造好習慣
第三個階段,是能力培養。
李玫瑾教授指出,
6-12歲是習慣培養的黃金階段,習慣一旦養成就會非常穩定,對孩子產生非常持久的影響力。
重慶高考理科狀元謝欣穎,是一路小學、中學狀元上來的。
說到學習秘訣,她的班主任表示:“她的閱讀能力特別強。”
這個能力,其實就是從小通過好的閱讀習慣培養的。
謝欣穎的父母特別愛閱讀,所以也很愛給女兒讀各種書籍。
一開始,孩子看不懂書,就專門看繪本里的圖片,慢慢的,她會“看圖說話”把故事講給父母聽,
再到后來,她默默認識了很多字,而且培養了快速閱讀,迅速梳理邏輯的能力。
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幼升小的階段。
尤其需要父母引導幫助,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和學習習慣。
所謂習慣,其實是一種行為定勢。
除了好習慣的培養,父母也需要在這個階段幫助孩子篩選能力。
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天賦能力,針對性幫助孩子找到他適合的成長方向,尤為重要。
12-18歲
尊重教育,為孩子引導好未來
第四個成長階段,其實是父母子女開始學會分離的階段。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開始關注自我,逐漸脫離父母,幾乎是不服從父母管教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進行尊重教育。放下父母的“權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尊重孩子的主動權。
李玫瑾教授的建議是:
12歲之后父母的語言是垃圾,一定要少說少管,多聽多引導,把“話”用到刀刃上。
其實,李玫瑾教授明確表示,孩子的4個成長階段,前面2個階段是最重要的。
如果基礎打得好,后面2個階段也會銜接得很順利。
但如果前面的階段被忽略,越到青春期,父母會越發覺得被動和辛苦。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我們一定要珍惜。
05
珍惜孩子的成長黃金期
龍應臺曾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話雖然傷感,確實事實。
成長不可逆,童年難再回,這4個黃金臺階,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牢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