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育孩子也是這樣。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點后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三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
1、情緒不穩定
三年級學生由于生活經驗不足,他們在陌生、嚴肅、沖突、恐怖、約束、遭受指責等情況下,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難以釋放心理的壓力,這樣就容易使他們的心情變壞。他們喜歡與伙伴共同游戲、學習,但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沖動,常為一點小事面紅耳赤,而且情緒變化極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壞大多數從臉上一望便知。
2、個性差別大
三年級的小學生是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他們在接受別人的評價中能發現自身的價值,產生興奮感、自豪感,對自己充滿信心;有的還表現出強烈的自我確定、自我主張,對自己評價偏高,甚至有時“目空一切”,容易導致自負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
成績不良或某個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級同學的歧視,往往對自己評價過低,對自己失去信心。
3、自控力不強
從三年級開始,學生進入少年期,此時會出現一種強烈要求獨立和擺脫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們的性格特征中也會表現出明顯的獨立性。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外部控制的依賴性逐漸減少,但是內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發展起來,還不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為。
4、學習方面
從三年級開始,學習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級課程似乎一下子變得難了,許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決。一、二年級的時候,有的孩子比較聰明,不太認真學習也能取得比較好的
成績,然而到了三年級就沒有那么簡單了,稍有馬虎,學習成績就有可能滑下來。
教育三年級孩子的對策:
1、三年級成績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學習能力的差異,而學習能力又來閱讀能力。閱讀會幫助孩子建立充足的知識儲備,助力信息處理能力的掌握和提升,幫助孩子提升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長時間保持廣泛的自主閱讀的孩子,會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從容應對未來各個科目的學習。
2、確實會有少部分孩子,因為在適應學校生活上出現困難(比如紀律問題)或學習能力不足,成績明顯不佳,出現“掉隊”苗頭。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評、打擊、否定,而是給孩子提供有效的支持,幫助他盡快趕上來。如果父母自己有能力輔導,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孩子輔導他遇到困難的科目,父母自己輔導不了,可以為孩子找到水準足夠好的外援來補習,盡快提升成績,避免孩子的成績長時間處于下行軌道。
3、三年級的家長不能再像一、二年級的家長那樣著急,對孩子的錯誤大吼大叫,或者對孩子苛刻不講理。除了那些關心孩子的人,他們還不如耐心,做孩子的朋友,傾聽孩子的聲音。學習之余,更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帶孩子去運動、讀書、看世界,拓寬孩子的認知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