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說法: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好好說話。
但是,“好好說話”也不能光要求孩子們,我們做父母的也需要學習溝通,好好和孩子們說話。
01
“你要是能聽我把話講完,就是好媽媽”
兒子十八九歲的時候,我問他:“兒子,你給媽媽打幾分呀?”
他說8分。
我還挺意外的,原來猜最多是7分。
我就問他:“我怎么做,你才能給我打9分?”
兒子看著我的眼睛,認真地對我說:“媽,您要是每次都聽我把話說完,我就給你打10分!”
我的天吶,我震驚了。
原來,兒子眼中的我和自己以為的我,有如此大的區別!
兒子繼續補充:“媽,我長這么大,你就從來沒聽我將話說完過。”
我一直還以為自己是個不錯的媽媽呢,誰知這么多年,連兒子的話都沒聽全過。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充滿責任心,為兒子操碎了心的媽媽。
我也沒想到,兒子想要的只是認真聽他講話的媽媽。
從那開始,我開始注意、留意,一定要聽他將話說完,才做出回應。
02
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什么?
前年,兒子開始上班,他和女朋友就搬回家里住。
女孩子天天睡到下午一兩點才起來,也不出去工作,就在家里玩貓。
有時候,我也挺為難:中午要做飯,要是她不起來,我做不做她的飯呢?
還是做吧,不然的話,我正好吃著飯,她就起來了呢?
做了,我就叫她起床吃飯,叫多了,她讓兒子轉告我不必叫她,有負擔。
有一天,兒子突然告訴我:“媽,您是雙標,您對朋友是新模式,對家人還是老模式。”
這讓我開始深深反省。
原來,我的生活是割裂的,對外人和自己人是兩個態度。
為什么我不能像對待朋友那樣,對待自己的親人呢?
我開始調整模式:當兒子外出回來,我會說:“親愛的兒子回來啦。”
當女孩子換了一件新衣服,我會表示欣賞:“真漂亮!”
對他們開始明晰界限,接納允許。
對女孩事先說好:“應你的要求,我中午不做你的飯,因為我不知道你啥時候起來。”
不管她睡到幾點,我也不叫了。
給他們分好工,將自己房間收拾好,午飯自己做。
說話前,先調整自己的狀態,把他們當作朋友:“親愛的,你需要我做什么嗎?”
他們需要的,能幫就幫;不需要的,就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真的執行:尊重,接納,允許。
做到六不:不評判,不指責,不建議,不提問,不質問,不講大道理。
而且,對于他們的關系,我放下了讓他們分手的想法,也沒有任何期待。
我心中充滿感恩:感謝女孩給了兒子陪伴和支持!
結果很神奇,當我放下后,兒子也跟著我不斷看書、學習,維度提升了,工作充滿信心。
后來,沒有了我的干涉,他也終于覺得和那個女孩不合適,果斷分手了。
這是兒子教我的——真正的知行合一,要里外一致,一視同仁。
03
光傾聽還不夠,還要共情
兒子上班后,在單位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回來就會向我抱怨:同事咋咋樣,老板挺Low.......
我聽到后立刻就說:“你不要背后說老板、同事不好。你要尊重老板,善待同事.......”
說得兒子每次都很郁悶。
有一次,兒子懟我:“你原來上班不也這樣嘛,還教育我!”
對呀,我也在家里說過對老板的不滿意。
我看到自己的模式:自己做不到,還總要求別人。
難怪兒子說我是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時時教育他們。
他告訴我:
您聽我把話說完,其實還不夠,你得跟我共情。
其實,你給我講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生氣的時候,希望你能先跟我一起罵罵他,
等我不生氣了,你再講啥我都能聽進去。
這是兒子給我上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課程。
我終于知道,什么叫共情,什么叫先情緒,后事情。
與人相處,先看到對方的情緒,再去解決事情!
04
好情緒,才有好溝通
現在,一般在跟兒子講話之前,我都會做準備。
做個情緒壓力釋放操;
做靜觀;
做自我覺察:我以什么狀態去跟他交流?
我讓自己處在平靜、接納、傾聽的狀態,然后才去和他聊天。
上周三,他說要跟我聊聊。
我先跟他確認:“今天你要跟我聊什么?你需要我做什么?”
兒子說:“我今天想跟您聊工作的事情,不需要您做什么,傾聽就可以了。”
我一聽,很輕松,說:“沒問題,我給寶貝兒子把茶砌好,就洗耳恭聽啦。”
我倒上一杯新茶,然后,他說,我聽。
他聊他的想法和計劃,他想放下手里的工作,考一個證書,大約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準備期,
目前積蓄也夠用,也不需要我和爸爸做什么,支持他就好。
我一直專注傾聽,用心理解,他有情緒的時候共情,在他做得對的地方,給他鼓勵。
我由心而發地說:“你的想法真的很符合時代的節奏,我很贊成。”
“沒錯沒錯,我也這么認為,你的想法維度更高哎。”
跟他共鳴,給他看見和支持。
真正的溝通交流,是由心而發地尊重、傾聽,幫助對方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