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問了我們這樣的問題:青春期孩子
厭學怎么辦?
比如:
老師好,我是個初一男生的家長,孩子不知道為什么,這幾個月
厭學情緒特別強烈,問原因也不說,問多了就說我不可能理解他。我就納悶了,我一個大人有啥不理解小孩的?
明明小學的時候,又乖又聽話,
成績好也不惹事,怎么上了初中就跟換了個人一樣!我都沒批評他
成績下降,他倒跟我說不想學習了!他不學習以后哪還有出路?要怎么跟孩子說,他才能好好學習?
確實,現在的孩子教育資源這么好,物質這么豐富,幾乎沒有任何生存壓力,為什么會有厭學情緒呢?難道真是青春叛逆期嗎?
表面看,這是孩子自身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孩子厭學,是單純討厭學習嗎?
可能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01·
是裝病還是真病?
一個女孩,11歲,是老師父母口中乖巧聽話、勤奮刻苦的好孩子。
這個學期也不知道怎么了,頻繁地生病,父母很著急,就帶女孩去醫院檢查。
來來回回檢查了很多次,都沒有查出得了什么病,每次醫生都說孩子身體一切正常。
可是女孩的“病情”卻越來越嚴重。
剛開始,只是“肚子特別疼”“嗓子堵得慌”,每周還能堅持上三四天學,之后發展到,幾乎一天也上不了,天天說腦袋疼得厲害,氣也喘不過來。
細心的媽媽發現,女兒在家的時候,哪里都不難受,一說要去上學,馬上就開始頭暈耳鳴,全身難受。
這不就是裝病逃避學習嗎?
一想到女兒竟然學會撒謊騙人還厭學,父母氣就不打一處來,直接把女兒叫到跟前,劈頭蓋臉一頓批評:
“你為什么裝病?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了?你是不是因為成績下降,就不想努力了?你太脆弱了,一點兒小打擊都扛不住!”
女孩委屈地崩潰大哭:“我就是難受,想到要去學校就喘不過氣,胸口疼得厲害!我沒有裝病!”
女孩是在裝病嗎?
其實不是。
從女孩一年級開始,父母就要求女兒端正學習態度,原話是:“學不學得會是能力問題,粗心糊弄是態度問題。”
所以,但凡女孩寫出來的字,必須干凈工整且正確。
在父母的嚴格監督下,女孩養成了認真的態度,作業和試卷幾乎沒有一點錯誤,成績名列前茅,字跡異常工整,經常能得到老師的表揚。
但在女孩升入高年級后,學習慢慢開始吃力。只習慣把每一個字寫工整的女孩,不擅長深度思考,解不出復雜多變的題目,面對日益增加的作業,也只能用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慢慢寫,往往做到后半夜。
做不了難題,再加上精力不足,女孩的成績大幅度下滑,她再也不是老師和父母眼中最好的學生了。
想想,一個寧愿熬夜,也要把每個字寫得工工整整的孩子,怎么可能接受“態度越認真,成績越差”的事實呢?
女孩開始有了厭學情緒,害怕去學校,但她沒法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
她知道只要說了,得到的只能是無時無刻的說教,父母是絕不可能允許她不去學校的,只有她身體不舒服,才能暫時逃離那個環境。
于是,每到上學的時間,她的身體就“生病”了。
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的某種情緒或意愿,父母不允許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孩子就只能用身體來表達。
女孩用“生病”的方式告訴父母“我學習壓力太大了”。同時,這也是女孩自我保護的方式,因為如果她繼續硬撐下去,很可能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
從這個角度看,父母眼中的“裝病厭學”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它告訴我們,孩子在成長中遇到了困難;也提醒我們,也許過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了太多擾亂和壓力,是時候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允許孩子表達自己了。
·02·
當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時
TA到底在“沉迷“什么?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會用“軀體化”的方式“厭學”,有的孩子,會選擇沉溺于電子設備。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0歲的男孩天天在家看電視和手機,媽媽勸兒子學習,他也不聽。爸爸情急之下直接把電視給砸了。
事后,爸爸表示自己行為雖然有點過激,但總比孩子“廢掉”要好,如果砸掉一個電視機,能讓兒子改掉壞習慣,那就是值得的。
這位爸爸可謂用心良苦。
但不得不說,孩子可能會因為爸爸的這個行為短暫回歸學習,但時間久了,很可能再次沉迷電子設備,電視沒了,那就沉迷手機、電腦、平板。如果家里把這些也砸了,那他可能就會去網吧看。
是不是覺得這孩子不可救藥了?
事實上,這個男孩沉迷電子設備,恰恰是在自救。
一個人格健康的孩子,必定要在成長中獲得三種需求:鏡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孿生需求。
鏡映需求,就如同通過照鏡子看到自己一樣,孩子需要從父母那里感到被承認、被接受、被理解、被關愛,TA才會有被重視感和自我價值感。
理想化需求,是孩子要有一個情緒的“安全島”,在孩子受到挫折時給予安慰和平復,給孩子力量和安全感。
孿生需求,指的是歸屬感和參與感的需要,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呆在一個認同自己的群體里。
如果學習成為孩子滿足這三種需求,最重要或者唯一的途徑,你能想象成績不好的孩子,會經歷什么嗎?
TA在父母那,得不到認可;學習受挫時,得不到安慰;跟同伴相處,得不到喜歡。
換言之,TA在學習這件事上,感受不到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只有被要求、被批評、被挑剔,TA的自尊和自信被剝奪了。
這時候,如果孩子想要好好“活”下去,就要重新找一個能滿足TA這三種需求的客體關系,進行自我補償。
于是,父母看到孩子,沉迷電視了,沉迷手機了,
沉迷游戲了,沉迷小說了……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是這些事物害得孩子厭學的嗎?
不,是這些事物拯救了孩子。
因為,如果連這些都不被允許去做,孩子就真的一點兒辦法沒有,只能走向枯萎毀滅了。
·03·
孩子厭學,
有時是父母關系出現了問題
有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初中女生因厭學、抑郁去做咨詢,做了幾次后,突然對著咨詢師嚎啕大哭,她說:“對不起老師,這幾天我特別難受害怕,看到您就忍不住哭了。”
咨詢師問她害怕什么,女生說“我覺得我快要好了,不那么抑郁,能看進書了,又想回學校上課了。”
咨詢師很好奇,對女生說:“快好了應該感覺高興啊!”
女生又哭了出來:“我一點兒也不高興,覺得很糟糕。”
接著,在咨詢師的引導下,女生說出了原因:“如果我好了,我爸媽又要逼我學習;如果我好了,TA們又要開始指責我;如果我好了,TA們又要吵架鬧離婚。之前我生病,TA們就不吵架,也不提離婚。”
最后女生有些彷徨地問:“我想好起來,又怕好起來,該怎么辦?”
顯然,咨詢師很難給出答案。
因為這個女生察覺到父母之間的關系有裂痕,她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家,不愿意看到家庭分崩離析。
孩子不愿意學習、情緒抑郁、不去學校,就是因為她覺得如果家里沒有她,這個家庭就破裂了。
也就是說,她把自己填進了父母關系的裂痕里,成了整個家庭的粘合劑。
在這種狀況下,孩子怎么可能積蓄出強大的力量,正常成長呢?
此時的問題,已經不是“孩子能不能好好學習”,而是“父母能不能重新調整好關系,不要進一步給孩子壓力”了。
無意譴責這對父母,可這件事確實值得我們所有父母深思。
有時候孩子厭學,并不是在學習上遇到了挫折,而是孩子潛意識里覺得,家里有些不好的情緒和關系,需要TA來拯救和彌合。
同時,孩子也是在用“厭學”提醒父母:這個家出了問題,想讓我好起來,你們就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要讓我替你們負擔。
如果我們能看到孩子的困境并加以修整,孩子的厭學,就不再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