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是去年升入初一,最開始我也是各種擔心孩子會出現問題。
但經過半年的觀察,我發現兒子的適應力遠超我的想象。
有一次下班回家,我催他寫作業,兒子竟像小大人一樣說:
“媽,我有自己的計劃,先看會課外書,再刷題做試卷。”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孩子長大了,不再是那個磨磨蹭蹭的小學生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小樹,有他自己的成長節奏。
我們做父母的,只需默默守護,耐心耕耘,靜待花開。
1
放下“高期待”
接納孩子不完美
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女生小學
成績很好,可升入初中后不久,便開始
厭學。
老師找她談心,可不管怎么問,女孩只是說:“是我不好,不夠完美,我對不起所有人。”
老師想不通,小小年紀,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自我攻擊。
直到去家訪,才明白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
從小到大,但凡碰到考試,她考前十,父母希望她進前五;她考前五,父母希望她進前三;她考前三,父母又會說:“明明可以考第一”。
除了學習,父母還希望她拿下鋼琴十級,最好是再學學舞蹈,成為班里的文藝骨干。
原來,壓垮孩子的,不是繁重的學業,而是父母的“過度期待”。
兒童心理學專家威廉•戴蒙,給全世界父母最大的建議,就是:
“不要讓孩子對標你以為的優秀者,因為孩子和孩子不一樣。”
父母不
焦慮,孩子不緊張,教育這件事才能在和諧的親子關系中得以實現。
2
節奏慢下來
把時間還給孩子
商業大佬李開復,一直是人人佩服的學習高手。
每次被問及小時候是怎么學習的,他都會笑笑說:“就是玩,各種玩。”
父母雖然對他寄予厚望,卻總能容忍他的各種“胡鬧”。
不想復習功課,看連環畫也行;不想上輔導班,去捉魚也沒問題。
懶得早起,故意把鬧鐘撥后一小時,被當成有趣的玩鬧;
喜歡惡作劇,給陌生人打電話,也只是被警告一下。
但恰恰是這些“壞孩子”才干的事,讓李開復一直保持著探索的好奇心。
他愛上了閱讀,自己寫了本笑料百出的《武林動物傳奇》;
他大膽地嘗試,拆裝各種小玩意,思維和動手能力大大提升……
父母沒有用學業塞滿他的生活,反而培養出了一個世界級的學霸。
教育學上,有個“J型現象”。
意思是,學習過程中,孩子得先有一個低位的積累時,才能有后勁不斷向上。
而這個最開始的“低位”,就是孩子尋求愛好、自主探索的階段。
最失敗的父母,無論孩子說什么,他們都會把話題拉回到學習上。
3
富養自己就是富養孩子
一場教育論壇上,俞敏洪問楊瀾:
“作為一名職業女性,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
楊瀾誠懇地說: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父母享受自己的人生。”
曾經的楊瀾,也因缺少對孩子的陪伴非常內疚。
尤其是每次出差,孩子們總會問:“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不愛我?”
楊瀾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低聲下氣地向孩子道歉。
后來,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些比自己還忙的父母,反而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她漸漸明白了,把自己經營好,成為孩子的榜樣,遠比只圍著孩子轉更有意義。
因為父母有了見識,才能在孩子遇到困惑時,給予指導。
想明白之后,楊瀾更加熱愛工作。但只要閑下來,就會和孩子多交流。
她始終堅信:“作為父母,首先應該有自己充實而快樂的人生。”
是啊,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丟了,又怎么能教育好別人呢?
《目標感》一書中寫道: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在于深而非廣。”
只有父母富養自己,在自己的生活里深耕,才能形成正面而深刻的示范效應。
把自己活得精彩,也是對孩子的愛。
4
《海邊的卡夫卡》中有這么一段話: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如果水質過差,樹苗不僅不會成為參天大樹,還會枯死。”
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存環境。
孩子能否茁壯成長,全在父母怎么教養。
放下高期待,步伐慢下來。
別讓自己和孩子活得太累,有時候順其自然反而比殫精竭慮更好。
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能量滿滿的小宇宙,而我們自己,也應該擁有專屬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