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網(wǎng)上一段視頻看得人心驚肉跳。
有個13歲女孩反鎖臥室門,爬到了6樓窗臺,想要跳樓。
救援人員趕到現(xiàn)場后,打算破門而入。
沒想到女孩情緒非常激動:“你們敢破門,我就敢跳下去!”
救援人員急得直冒汗。
可女孩的媽媽卻氣呼呼地站在一邊,抱著膀子一聲不吭。
救援人員建議媽媽先給女兒道個歉,把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再說。
沒想到正在氣頭上的媽媽脫口而出:“我不可能給她道歉!”
救援人員一聽這話當時就急了,忍不住問這位媽媽:
“你知道她現(xiàn)在在哪里不?她是你親生的不?
道歉的話如果你說不出口,我教你,你跟著我一句一句地說。”
沒想到當媽的還是特別倔強,后來,在救援人員的反復勸說下,媽媽才肯放下面子跟孩子道歉。
趁著女孩跟媽媽對話的功夫,救援人員火速破門。
這時候,女孩的爸爸又氣呼呼地想第一個沖進去教訓孩子。
要不是被及時攔住,整個救援過程都有可能功虧一簣。
誰知道正處于崩潰邊緣的女孩,看到爸爸那張憤怒的臉,會不會真的跳下去呢?
萬幸的是,女孩最后被成功救了下來。
評論區(qū)里,網(wǎng)友們炸開了鍋。
有網(wǎng)友說:
“這一家人都是犟脾氣,父母也是不懂事,都啥時候了,還跟孩子較勁?”
為什么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會覺得孩子像個刺猬,難以管教?
他們真的是“翅膀硬了”?
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青春期的孩子,
極易沖動,千萬不能“硬碰硬”
很多父母都深有體會,青春期的孩子,“吃軟不吃硬”。
處于這一時期的孩子,在各種激素作用下,往往像一個火藥包,一點就炸,出現(xiàn)強烈而極端的情緒。
他們覺得自己已經(jīng)是個小大人,不想再受父母束縛。
可現(xiàn)實卻又做不到離開父母去獨立,因此看起來格外叛逆,矛盾。
盧梭曾經(jīng)說過:“青春期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危險時期。”
處于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特別不穩(wěn)定,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時,如果父母沒有及時關注到孩子的變化,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就很容易出事。
南京有個13歲男孩,因為爸爸總是拿自己跟別人家
成績好的孩子比較,負氣離家出走。
被民警找到時,男孩委屈得直哭:
“爸爸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jīng)常拿我和別人家孩子比,他不喜歡我。”
長春有個13歲女孩,因為和媽媽生氣,竟然把美工刀掰成三段,吞進了肚子。
要不是搶救及時,后果不堪設想。
而那個在學校走廊被母親當眾扇耳光的14歲男孩,則一時沖動從窗臺跳下,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容易沖動,很多時候表面若無其事,其實內心早已崩潰。
和他們硬碰硬,其實無形中在激發(fā)孩子的逆反意識,把孩子逼向家長期望的反面,導致過激行為的產(chǎn)生,讓事情變得更糟。
李玫瑾在提到青春期孩子的養(yǎng)育時,特別指出:
“十二歲以后,父母要學會示弱。
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當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后,會變得敏感沖動,特別容易和父母爭吵。
作為父母,要學會和孩子服軟和示弱,而不是擴大和激化矛盾。
放一放架子,擱一擱面子,成為“穩(wěn)住”孩子的那個人,而不是“擊垮”孩子的那個人。
青春期的孩子,
自尊心極強,請多一點尊重和理解
視頻中,這位媽媽后來終于妥協(xié)了,在門外對女兒說:
“媽媽如果有說錯的地方,給你道歉。”
話音剛落,女孩哇得一聲哭了出來:
“你知道你剛才那樣說話,有多傷人嗎?”
青春期的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自尊心會特別強。
他們希望被尊重,被理解,需要一個民主,平等,寬容的家庭環(huán)境來接納成長。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給予青春期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才不會“越管越反”。
為此,這幾件事,父母千萬要注意——
別當眾教子,避免辱罵和當眾批評孩子。
不要偷聽孩子打電話,不偷看孩子日記。
不把孩子的話當耳旁風,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青春期的孩子
大腦發(fā)生了改變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青春期定義為10到20歲,但腦發(fā)育成熟要到25歲才能完成,所以這年齡段的孩子正經(jīng)歷著“身心風暴期”。
“全熟”的身體卻只有“半熟”的大腦,導致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更易沖動,愛做傻事。
青春期的大腦分泌多巴胺達到了峰值。
這種“多巴胺井噴”式分泌,會給他帶來極大的愉悅感。
有位心理咨詢師朋友跟我講,之前接診過一個14歲的男孩,他就是典型的青春期癥狀,頂嘴不服管,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從三好生變成了網(wǎng)癮少年。
朋友說,這個孩子原本學習
成績挺好的,但自從初一期末得了班級第一,成為三好生,被父母獎勵了一臺PSP起。
就陷入了整天整夜網(wǎng)游的世界里,直到開學依然如此。
結果一個學期過去了,直接掉成了班里后幾名。
就診時,男孩委屈地說:
“醫(yī)生,我也知道網(wǎng)癮不對,但就是停不下來……”
這是因為當孩子享受過多巴胺帶來的快樂和獎勵后,會形成鏈路依賴和成癮循環(huán)。
原先能讓他體驗到做某事的快樂,會在青春期時翻倍增長。
加州大學神經(jīng)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在青春期會表現(xiàn)出“過度理性”。
做事前他的大腦會主動評估,但放大了積極的結果,降低了消極的結果。
比如,學校明令禁止帶手機。但如果一個孩子躲在廁所偷偷玩手機,他被老師發(fā)現(xiàn)和同學舉報的概率是50%,他就會鋌而走險,因為他更看重那50%不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
而盲目樂觀和短視,讓孩子發(fā)生危險的概率大增。
此外,在青春期,大腦會斷掉不常用的突觸連接,同時生長出新的神經(jīng)元,重新構建了大腦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
所以致使青春期娃的大腦會出現(xiàn)短暫的混亂期,由此帶來心理上的變化,比如愛鉆牛角尖、抗挫能力差。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心理疾病愛找上青春期孩子的原因。
之前就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罹患抑郁障礙的比例翻倍,女孩患病比男孩多一倍。
其實,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而青春期,正是這場別離中最難熬的階段。
青春期的孩子,如同懸崖邊上的花,既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未知的風險。
對于父母來說,這段時間真的很難搞,會生氣,無奈、心力交瘁,甚至常常充滿挫敗感。
但對孩子來說,盡管麻煩不斷,卻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有句話說,青春期是家長走近孩子的最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