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休假,便自告奮勇去接兒子放學。
沒想到,兒子看到我后,下一個動作居然是走到我跟前,示意我接過他的書包。
我愣了一下,問他:“自己的書包干嘛讓我背?”
兒子卻理所應當地說:
“平時奶奶接我回家,都是她幫我背啊。”
我沒有妥協,而是堅定地告訴他:
“那從今天起,我和奶奶都不會幫你背書包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兒子不滿地撇撇嘴,嘟囔著:“別的同學都是家長背啊……”
聽到這話,我觀察了一下四周,發現果真如此:
放學后,90%的家長見到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從孩子手里接過書包。
而孩子,也都對此習以為常。
由于接孩子的有不少是爺爺奶奶輩,于是,便出現了下面這一幕:
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們兩手空空、大步流星地走在前方,年邁的老人卻弓著腰、背著包在后面負重前行。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或許正是因為從你接他放學時,為他背起書包的那一刻,你就做錯了。
01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武漢地鐵站內,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兩手插兜,先是朝著母親手里的行李箱猛踢了幾腳。
隨后,覺得還不解氣,又朝著母親的身上踹去。
一腳,兩腳,三腳……
女兒就這樣毫無顧忌地接連踹了母親六腳,一旁的母親卻始終畏畏縮縮,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直到一位旁觀的男子實在看不下去了,跟女孩說再打人就報警。
但女孩卻不吃這套,甚至要上去打這名男子。
而這時,剛才還一直閃躲的母親卻突然站了出來,忙不迭安撫著女兒:“沒事兒,沒事兒,別生氣。”
或許有人會納悶,這天底下怎么會有如此冷漠的女兒和卑微的母親呢?
其實,只要對比一下母女倆的境況,自會有答案:
這女兒打扮時尚,兩手空空,儼然一副“大小姐”模樣;
而母親卻拖著兩只大大的行李箱,身上背著大包小包,手里還提著兩個袋子,跟“仆人”無異。
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為什么有的孩子心里只有自己、一點也不知道心疼父母?
就是因為當父母的,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干,什么都替孩子做了。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自私才怪。
孩子6歲時,你幫他背書包、替他做值日,回家后,自己累得滿頭大汗,他卻只關心晚上吃什么;
孩子18歲時,你送他去上大學,幫他扛行李、給他收拾宿舍,他卻抱怨你給他買的手機和電腦不如舍友的高級;
孩子30歲時,你為了替他湊首付已經好幾年沒買過新衣服了,平時再口渴也舍不得買一瓶礦泉水,他卻穿名牌、喝咖啡,張口閉口都是詩和遠方……
實際上,每一個自私、冷漠的白眼狼背后,都藏著一對無微不至,舍不得孩子吃一點苦的父母。
把過度照顧當成了對孩子的好,把事事代勞當成了對孩子的愛。
可結果呢?
不過是千辛萬苦,將孩子養成了一個家庭中最兇狠可怕的豺狼。
02
回家后,孩子奶奶一聽說以后書包都由兒子自己背,頓時心疼不已,勸我說:
“一個書包而已,誰背不一樣啊?”
我不贊同地搖搖頭,問她:“您還記得老劉家那個小孫子嗎?”
此話一出,孩子奶奶便沉默了。
老劉家有個小孫子叫陽陽,是全家人的心頭肉,家里人對他呵護備至,從不讓他干一點活。
但凡出門在外,永遠是陽陽兩手空空,一副悠哉悠哉的模樣,身后跟著的大人大包小包、狼狽不堪。
直到后來,陽陽的父親在工地上摔斷了腿,家里的經濟狀況一下子緊張了起來。
可陽陽不僅不想著幫家里分擔,反而變本加厲地索取。
大學畢業也不出去找工作,整天就窩在家里打游戲,還經常使喚一瘸一拐的老父親出去幫他買飯、拿快遞。
稍有不如意,就對父母破口大罵,說他們“人窮還生孩子,害人一輩子”。
放任自流的父母,固然是不合格的。
可有時候,無微不至的父母對孩子而言,又未嘗不是另一種傷害呢?
當父母一次次接過孩子手里的東西時,其實也是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讓孩子變成一個毫無責任感的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若是父母對孩子太好,愛得太無微不至,孩子只會被束住手腳。
最終,成為一個長不大的巨嬰,既沒有能力應對生活,也經不起挫折和風浪。
03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替他承擔一切,而是給他一個回饋父母的機會。
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在感受過父母給予的溫暖后,自己也成為一個小太陽,用愛和付出去照亮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