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心態,是我們想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的關鍵。
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我們就要擁有良好的心態。一個積極、陽光、向上的人,往往都會比一個消極、陰暗、極端的人更容易成功。
所以說,我們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要格外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并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撐,多關心孩子才行。
而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更重視孩子的才能,孩子的學業,很少有家長會真的關心孩子在想什么。
這也直接導致了一種現象出現:很多看起來非常乖巧的孩子,卻對自己的父母存有恨意。父母自以為和孩子關系很好,實際上親子關系早已破裂。
這種現象其實已經開始普遍了,網上也有類似的事情被曝出。像是北大學子弒母、北大學子12年不回家等事件,其實都是在給我們提醒。
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么一個看起來十分優秀,不管是為人還是學業都非常出色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但其實,這其中除了他們自身的責任以外,有很大一部分是家長的責任,是家長沒有關注過孩子的心態、孩子的心理健康。
01
自卑孩子的4句口頭禪
孩子愛說這4句話,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家長要多留意。
1.“我做不到”
自卑的孩子,一般對自己的評價很低,導致面對困難或挑戰時,他總覺得自己做不到、不可能完成。
所以,他們經常會把“我做不到、我不行”掛在嘴邊。
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說,她班上有個孩子,明明作文寫得很好,語言優美行文流暢。但一讓她參加比賽,她就連連退縮,說老師我寫不好,會被大家笑話的。
讓她競選班干部,她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一樣,覺得別人更能勝任。
找她聊天,朋友一一指出她的優點,并表示,很多事情,她能做到。女孩接受自己的優點后,緊接著來一句:“雖然是這樣,但我真的會做不好。”
朋友很是納悶,這孩子怎么會這樣呢?明明不差啊,卻覺得自己干啥都不行,真是看得人著急,想拉她一把都不知怎么使力。
孩子雖然知道自己確實某些方面很好,但他就是覺得,還不夠好,不值得提。
正因為這樣的思維,孩子會一直生活在否定中,以后工作,即便有機遇,他也容易錯過。
2.“我不配”
孩子雖然不會天天說,媽媽,我不配。但他的實際行動,卻可能時時刻刻在告訴你,我不值得,不配擁有。
這樣的孩子,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主動放棄。
有人爭玩具,即便自己也想玩,但忍著委屈放棄;一群小朋友玩,他不會主動融入,而可能等著別人邀請;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父母不是很贊同,他會馬上放棄。
總是主動放棄的孩子,長大后在感情中,若對方比較優秀,他就會覺得自己配不上,從而退縮。
在消費方面也是,為家人買東西,他很舍得,但自己買東西,卻有罪惡感,因為他會覺得自己不配擁有。
在人際方面,幫別人忙,不需要回報。但若別人幫了他,就會覺得欠了別人天大的人情,內心不安。
配得感低的孩子,將來幸福感也會很低,易受委屈。
3.“別人都在看我”
親戚家有個孩子,只要家里來了客人,哪怕是平時比較熟悉的人,她也趕緊往房間躲,不敢出來。只有相處一段時間后,她才敢慢慢與大家接觸。
***媽每次看到這種情況,都恨鐵不成鋼:“躲什么躲?你以為大家都是來看你的啊?”
媽媽不知道的是,自卑感強烈的孩子,真的以為別人隨時都在看他、關注他、議論他。
如果當眾犯了一個小錯誤,他會覺得,天都塌下來了,大家肯定會私底下笑話他,并且永遠覺得他就是這樣差勁的人。
而且,他的情緒很容易受其他人影響,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讓他難過很久。
02
幾個好習慣,
培養孩子強大的自信
威爾遜曾用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形容自信——它是又弱又細的線,很容易拉斷;但在灰心的時候,它又能將你拋向高空,使你重獲生機。
自信心確實像一根又弱又細的線,想要培養強大的自信,需要日積月累。但若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心,可能只要一件事、一個挫折就夠了。
因為這些經歷,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形成畏懼的心理狀態。
《自信的覺醒》一書中,介紹了幾個培養自信的習慣,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起來。
1.始終以“現在時”而不是“將來時”肯定自己
比如孩子畏縮時,可能會說,我下次再嘗試,我將來肯定能變得勇敢,我以后就不害怕了。
打住!
請將未來虛無的時態,改為現在可把握的機遇。
我們也可以這樣鼓勵孩子:我現在就能嘗試一下,我現在就很勇敢,我現在就很優秀!
以現在時態肯定自己,才會得到勇氣,讓當下的自己變強大。
2.肯定需要的,而不是不需要的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正玩一個游戲,就是跟另一個人對視,誰先笑誰輸。于是你腦海里一直告訴自己:不要笑、不要笑、不要笑......
但結果會怎樣?
你的滿腦子都是想笑對不對?于是,再也憋不住的你,終于哈哈大笑。
因為你的腦海里一直關注的是你不需要的東西,它自然而然就吸引住你的大部分注意力,得到反效果。
自我肯定,就是提高對自己的評價,從自己身上尋找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