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開始害怕說話,
有的孩子拒絕交談,
還有的孩子真的開始口吃。
62年后,一位曾經的A組兒童寫信給研究人員:
你毀了我的一生。
我原本可以成為科學家,學者……
但我卻成了一個可憐的結巴。
這個實驗很沒人道,到現在也是被譴責的。
但卻解釋了一個心理學上的真相: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消極暗示,形成向下的情緒螺旋,
被負面情緒糾纏,甚至是往語言暗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想要孩子得到好發展,
那就一定不要低估語言暗示的力量。
因為擔心,
常向孩子強調負面結果
人們都說:“擔心是一種詛咒。”
如果用“吸引力法則”來解釋這句話,意思就是當父母對孩子充滿負面消極的思想,擔心孩子闖禍、吃虧、受傷,那么孩子非常有可能如你所擔心的那樣,糟糕的事情接二連三。
相反,當父母對孩子充滿相信并祝福孩子,那么孩子的行為也會趨于正向和積極。
父母時常對孩子生出很多擔憂,如孩子去幼兒園會不會哭鬧?
離開家孩子會不會照顧自己?
放學會不會在路上買不干凈的東西吃?
哪怕當著孩子面,我們也忍不住給孩子一些“好意”的提醒:
“杯子拿穩了,不要像上次一樣又弄灑了!”
“你小心一點啊,千萬別弄到衣服上。”
“你看你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算了算了,我來幫你。”
然而,父母越是這樣提醒,孩子心里就會越緊張,最后的結果就如預料的那般。
因為這種充滿擔心的語言就是一種暗示,暗示孩子:你可能會招致壞結果。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正面的語言,往往帶有明確的指導,這比向孩子強調負面結果要好得多。
貼標簽,
夸大孩子身上的某一氣質
孩子基本上都是從父母的言談舉止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以后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有的孩子一犯錯,父母就愛給他們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內向、膽小、笨、脾氣壞、悶葫蘆等等。
這些標簽說白了就是以偏概全、以點概面。
它在暗示孩子:你天性就是這樣一個人,沒得救了。
一位媽媽曾經抱怨道:兒子小時候有段時間比較霸道、執拗,不像其他小孩那樣嘴甜,奶奶常常說他“性格不好”,甚至有時候不依不饒地在客人面前說。
幾次之后,兒子不僅僅變得更加沉默,而且越來越固執不聽勸。
這種性格標簽對孩子影響有多大呢?
當我們只批評孩子的行為時,目的是要他減少此類“行為”,比如上面這個小男孩,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分享,培養他的同理心。
而當我們說孩子性格有問題,那就意味著他今后無論怎樣做都沒有用了。
這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比起蓋棺定論的結論,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愛和幫助。
有一個朋友就做得很好,他自己就是一位比較內向的成年人,從小深受“太內向沒出息”這個標簽的影響,他的6歲兒子也可能是隨他,也不如其他孩子活潑,特別是見人就躲在爸爸媽媽背后不出來。
他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逼著孩子打招呼,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教給孩子問好的其他方式,比如微笑、點頭、揮手,他還為孩子買來一些兒童社交類的繪本。
最開始,孩子遇見陌生人還是躲在他身后,他會替孩子解圍道:
“孩子第一次來,需要時間適應。”
有時候,他會拍拍孩子的頭,介紹來人給孩子認識,孩子雖然沒有開口叫人,卻會害羞的微笑。
等人走后,朋友就會鼓勵孩子:這次表現比上次好多了。
經過很多次的積極暗示,如今孩子面對陌生人,漸漸不再那么膽怯,有時候甚至會主動叫叔叔阿姨。
西爾維亞·洛肯的《性格拼圖》中有句話:
“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沒有鎖定你。”
身為父母,我們更不應該用性格標簽“鎖定”孩子
不管孩子早期的性格如何、氣質如何,只要正確引導,孩子都能順應自己的特點,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給孩子的能力設限
這種對孩子能力過度武斷的評價,生活中有很多,比如:
有的媽媽經常抱怨孩子宅在家里,不愛動,體力特別差,當孩子上體育課時,哪怕一些簡單的動作,他都不愿意認真做;
有的小孩經常被指責不會講話,需要他上臺發言的時候,他很難鼓起勇氣;
還有的小孩從小就被父母說身體虛弱,上學后,他也常常以此為由拒絕參加任何活動......
當身邊的大人總是對孩子說:“你學不好”、“你做不到”時,孩子也會不自覺接收到這個信息,認為自己只能達到目前的水平。
我們對孩子的種種評價,最終內化成孩子的自我評價,讓他限制在這些條條框框里面。
自我設限,變成了孩子成長中最大的阻礙,持續地懷疑和否定自己。
演講大師韋恩·戴爾暢曾說:
“我們能力有限,這絕對是一個彌天大謊。唯一能限制我們的就是相信極限的存在。”
心理的高度,始終會影響行為的高度。
避免給孩子能力設限,他會比你想象中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