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一句話:“中國家長最缺的,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
是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總是會去抱怨,孩子和我們的交流越來越少了,很多事情不愿意和我們說。
但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我們聊天呢?其實原因就在于,孩子從小到大,我們和他聊天時,都帶有了很強的目的性。
不是問學習情況,就是在說教,久而久之,孩子怎么還愿意和我們交流呢?
01
為什么很多
父母一開口,孩子就嫌煩
曾經一份代表性的
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發現,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存在著很大的溝通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部分學生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與自己進行溝通,25.1%的四年級學生和21.8%的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
不談心的家長談什么呢?
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媽媽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
“你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你以后怎么辦?”
“你以后別跟那個同學完,多影響學習??!”
“我都是為了你好,媽媽會害你嗎?”
媽媽用她的權威和道理贏了孩子,但這一連串空洞而無用的說教卻怎么也抵達不了孩子的內心。
這是很多父母在親子溝通上會陷進去的誤區,主題永遠離不開學習、
成績和大道理,只聊“有用”的內容,話語間帶著很強的說教性、目的性和功利性。
這些對話內容非常有意義,實際上卻讓孩子充滿壓力。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出現一種非常普遍的誤解,那就是:“我爸我媽只關心學習成績,并不關心我。”
不少孩子長大后,最不愿溝通的人就是家長,因為我們早就把天“聊死了”。
孩子對你訴苦,你輕視他的痛苦;
孩子分享快樂,你見不得他快樂;
孩子坦誠心事,你有一堆大道理等著他.....
看似是孩子不愿和我們聊天,實際上是大人關閉了溝通的大門。
有一次回家的時候,在電梯里面見到住在樓上的鄰居接孩子放學回來,孩子和媽媽說:“今天我們學校里面發生了一件特別有趣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嗎?”
然后鄰居回道:“你們在學校是不是就不學習,只顧著玩???”
孩子聽到感覺有些生氣,只是說了一句:“不是。”然后就不說話了。
你看,家長的目的如果那么明確,僅僅只是為了學習才和孩子聊天,孩子便會覺得沒有一點意思。
說完那幾句話,電梯里面的氣氛一下子尷尬到了極點,但是鄰居好像還沒有絲毫感覺,還在繼續給朋友發著微信。
當孩子們興致勃勃的想要和我們傾訴自己想要說的話時,我們有沒有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呢?
當我們劈頭蓋臉的一次一次給孩子潑了冷水之后,孩子又怎么愿意和我們交流呢?
所以父母想要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親密,學會說“廢話”顯得尤為重要,那些“廢話”正是搭建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橋梁,多說廢話,親子關系才能更加和諧。
02
“有用的話”太多
親子關系漸漸失去了親密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不知道從哪個瞬間開始,親子之間竟然漸漸變得無話可說。
生活中,你們之間的對話也很簡單:
“作業寫完了嗎?”
“寫完了。”
“在學校怎么樣?”
“挺好的。”
“這個月生活費夠嗎?”
“夠了。”
每一次對話,最后都是無疾而終。
孩子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情,父母有時候只能通過同學、老師才能知道。
有的家長常常把這種表現看成孩子成長的標志:“長大了,話自然就少了。”
殊不知,這是孩子對父母長期以來簡單、功利的溝通方式的無言反抗。
相聲演員于謙曾經在節目中被問道:“你最怕兒子和你說什么?”
他答道:
“我最怕他什么也不說。”
“因為你了解不了他,你也進入不了他的世界。”
一旦走到了這一步,教育也會變得更加艱難起來。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父母要懂得從日常對話中培養親子感情。
03
想和孩子聊得來
就要多說“廢話”
身邊一位媽媽,被朋友們稱之為親子關系的模范。
她與女兒的關系特別好,母女之間有著說不完的話題,經常聊得眉飛色舞,不亦樂乎。
聊天內容無非是一些閑談八卦:上學路上開了一家美食店、班上今天誰誰誰挨批評了、學校里來了個新的體育老師......
這些看似無聊得對話,卻讓她們的親子關系越來越牢固。
女兒上高二那年,有了暗自喜歡的對象,孩子沒有隱瞞,反而很真誠地向媽媽坦白和求助。
媽媽得知后,第一反應不是擔心女兒
早戀,而是欣慰,因為孩子遇到了問題知道第一時間向她尋求幫助,她也就能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女兒的坦誠,體現出來的就是對媽媽的信任,媽媽的溝通態度里,給了她可以誠實的勇氣。
早期與媽媽常聊的那些廢話里,孩子感受到了安全和幸福的時候,可以想說什么就說什么。
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最終也決定了孩子對我們的態度。
看過一項研究:“日常聊天中,如果一個人說的話,有90%以上是廢話,那這個人就容易感到快樂。如果廢話不足50%,則快樂感不足。”
朱自清先生也說:“人一輩子一半是行,一半是言。一輩子說話作文,若是都說道理,那有這么多道理?得有點廢話,我們才活得有意思。”
想和孩子聊得來,就要多說“廢話”:
少談大道理,多談愛;
少聊些學習成績,多留意生活中的點滴;
少一些對“正確”的堅持,多一些“我理解你”的共情;
在一段能說廢話的親子關系里,我們才能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