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一直在探索各種情緒對人和關系的影響,而在父母這個角色里,我發現最具有摧毀性的情緒,就是
焦慮。
有些人會問:“難道憤怒,恐懼沒有摧毀性嗎?”
第一: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的人
曾經認識一位朋友,我見她給正在上幼兒園的女兒報了五個興趣班,便問她:“你女兒對這些都感興趣嗎?”
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啊,但是她每個都不拒絕,那我就給她報唄。”
等孩子到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問題來了,她說還想給孩子補語數英三門功課,但是時間排不過來。
我又問她:“那你平時都做些什么呢?”
她說:“我去年想過要去上班,后來覺得下班太晚了,然后又想兼職做微商,但是又覺得挺沒面子的,今年想開個店,現在還在猶豫是開炸雞店還是奶茶店。”
她自己生活沒有方向,所以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就容易受到旁人的影響,從而失去方向,成為焦慮跟風型的媽媽。
第二:自身體弱多病
體弱多病的父母,會非常為孩子的健康焦慮。
如果父母當中有個人是體弱多病的,那個人的心態便很難積極起來,而且一旦他自己有慢性疾病,他就很難給到孩子自由。
有個朋友,她的媽媽有胃潰瘍,一旦吃生冷或者辛辣刺激的東西就會胃痛,所以她的兒子在飲食方面,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
必須吃五谷雜糧,不能沾冰冷和辛辣的食物,甚至嚴苛到早上必須幾點起來進食。
后來孩子情緒上非常抵抗,非常挑食,盡管母親安排了精細營養的一日三餐,他卻在母親焦慮和控制的影響下,變得特別瘦小,甚至營養不良。
第三:對自己現狀不滿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現狀不滿意,他就會為孩子的未來擔心。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本身沒有過上自己滿意的生活,沒有找到能發揮自己才能、賺取足夠財富的職業,他的心態就很難積極。
為了避免孩子重復自己的人生模式,他會做很多的努力:
比如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輔導孩子學習,給孩子找輔導班、培訓班,甚至會在教育投資方面去和其他家庭競爭。
爭取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學業上面勝過其他孩子,好讓自己有優越感,從而掩蓋自己的失敗。
他們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就逼著她努力,并且每次來了客人,就把她打扮成公主,把她當成自己炫耀的資本。
那么,那些不焦慮的父母到底是怎樣的呢?
第一:本身就熱愛生活
我觀察了一些父母,他們的孩子未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是一定是積極樂觀,而且放松快樂的。
而對于熱愛生活這部分,他們大多有以下這幾個特征:
1.認同世界是多元的,人與人之間除了競爭,更多的是友善合作的。
2.有興趣愛好傍身,不會每天24小時牽掛孩子,盯著孩子。
3.有好的人際關系,遇到挑戰和困難可以與信得過的人交流求助。
4.喜歡大自然,善于和大自然聯結的人,不僅身體健康,還不會被壓力和焦慮所困。
只要符合以上兩點,基本可以判斷你不是焦慮型的父母。
第二:有明確的養育目標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說:
很多的父母對孩子各方面表現都不滿意,對他們的未來也非常的擔憂,我問他們:“你們到底想培養什么樣的孩子呢?你們想好了嗎?”
結果大部分的父母都搖頭,表示沒有想好,有些人則辯解:“正因為孩子現在狀況很糟糕,所以我看不到任何希望。”
所以她就建議那些來上課的父母,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養育的目標和方向。
這些目標無關孩子的分數和名次,而是一些有助于孩子適應社會的軟實力:就是優秀的個性特征。
第三:非常自信
一個家長如果對自己自信,就不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和干擾,更加不會朝令夕改,今天給孩子學這個,明天又反悔,要給孩子報那個。
就如在教育行業位列全世界第一的芬蘭,那里的老師說:
“哪怕孩子數學不好,科學不好,藝術也不好,我還可以去發掘他的創造力,他的表達能力,還有他的愛心,沒有孩子是不優秀的。”
總之,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有個理想的狀態以及擁有和諧的親子關系,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