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地我走了,消失在媽媽的煩惱里,媽媽很高興。”
這是紀錄片《你好,小孩》中,一個小男孩隨性創作的詩歌。
和孩子們一起寫詩的傅首爾不禁感慨:孩子的表達能力總是超乎想象。
她又提及自己一直允許兒子頂嘴,鼓勵他自由表達,盡情抒發,孩子也變得很會表達。
傅首爾建議所有父母:永遠不要對孩子說閉嘴。
這不僅是父母育兒的智慧,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開始。
即便時機、場合不對
也不要對孩子說“閉嘴”
很多時候,有些孩子不分場合亂說話,雖說童言無忌,但父母仍會覺得尷尬沒面子。
這時,一些父母會粗暴地打斷孩子,或者冷臉示意孩子閉嘴。
一次在餐廳吃飯,隔壁桌正在討論大家都愛吃什么。
一個6、7歲的男孩說:我爸愛吃臭豆腐,吃完臭豆腐還愛放屁……
聽到這里,爸爸臉色突變,高聲怒斥孩子:這是你該說的話嗎?趕緊閉嘴,沒教養。
眾人面面相覷,孩子被爸爸的樣子嚇壞,紅紅的眼睛泛起淚光。
對一些性格敏感的孩子,父母用不恰當的方式阻止他表達,很容易讓他充滿羞愧感。
從心理學上說,幼年期兒童會有“自罪傾向”。
即便自己沒做錯,但父母流露出的不悅態度,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有錯。
孩子總是擔憂說錯話會引發恐怖的后果,進而對表達充滿
焦慮感。
這樣的孩子在社交中寧愿逃避、沉默、附和,也不想承受隨心表達的壓力。
久而久之,回避成了孩子的防御方式。
它看似緩解了孩子的恐懼,卻徒增了人際的煩惱。
即使沒有精力、耐心
也不要對孩子說“閉嘴”
綜藝《童聲朗朗》有一期,女兒愛說話,總想和媽媽分享一切大事小情。
媽媽不善言辭便敷衍地“嗯啊”答應,目的是想讓孩子快點閉嘴。
當然啦,媽媽的態度女兒盡收眼底。
懂事的孩子不再說話,但內心深處充滿失落和不解。
孩子的話癆行為,特別6歲之前單調乏味的語言,如果父母一直傾聽和回應,也會疲憊崩潰。
只不過想安靜便讓孩子閉嘴,我們的目的達到了,但孩子的心聲也被隔絕在外。
身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用包容的心態看待孩子的表達欲。
唯有心態的平和,才能讓孩子的童言童語進化出自信強大。
其次,接納孩子,讓孩子把話說完。
最后,即便現在無法傾聽,父母也要有技巧地打斷孩子的話。
我們可以坦誠地解釋:我現在有點忙,等有時間了,我們慢慢談,好嗎?
父母的商量和問詢會讓他充滿尊重感,當他被平等對待,他才會平和待人。
總的來說,千萬不要跟孩子說閉嘴。
當父母說出閉嘴二字時,這個行為本身已經影響到親子關系了。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聽眾,也是他理解尊嚴、感受、自我的開始。
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就是給關系一個機會。
讓孩子說話,就是在告訴他,因為愛你,所以請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