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聚餐,一位一向開朗活潑的朋友一臉愁容,郁郁寡歡。
大家小心翼翼地問是不是與老公吵架了?她嘆了口氣說,比那嚴重多了,接著道出了緣由,原來是為女兒的學習發愁。
朋友的女兒小玥漂亮可愛,舞蹈也跳得特別好,是學校里的小明星,從幼兒園起每年的晚會上都有小玥甜美可愛的身影。
可小玥唯獨數學不好,剛學算術的時侯朋友就發現女兒不如別的孩子算得快,10以內的加減法得教半天才明白。
上小學后,更顯吃力,好在她每天都認真地輔導,女兒總算沒有掉隊。
可沒有想到上二年級后,女兒就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了,剛考完的期末考試,女兒的數學居然考了最后一名,剛到60分的及格線。
這個分數在小學生科科滿分的考試
成績里是相當低的,即使差一點的學生都從來沒有低于80分,這讓朋友非常沒面子,覺得女兒是不是智力有問題。
她甚至還到權威機構做了測試,結果顯示沒問題。
自從考完試,她一看見女兒就心煩,一個小事兒也忍不住要開罵。
女兒為了讓媽媽高興,寒假都不出去玩了,每天就關在房里復習。看著女兒如此努力
成績卻不見長,她快崩潰了。
聽了她的訴說,一個朋友回擊道,你家小玥多不錯啊,舞跳得那么好,作文競賽次次拿獎,還不知足,你看看我家孩子就知道自己有多幸福了。
你看父母都一樣,總是盯著自家孩子的缺點卻總是忽略了孩子的優點,又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別人家孩子的優點,這就是為什么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的原因。
試想一下,如果每個父母都能反過來看自己的孩子還會有這么多煩惱嗎?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情操、理智、修養直接影響著孩子。
但教育孩子沒有范本,沒有標準,只有用心。
倘若父母能做好以下這3件事,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1
好的親子關系
教育學家張文質老師曾說過:“良好的親子關系,是
家庭教育的前提。”
意思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必須要有一個親密、友好、和諧的親子關系,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信任你、認同你,你給予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李玫瑾教授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父親很有本事,通過幾年打拼,存了家財百萬。
但當他回到家時發現,兒子已經長大了,總是逃學,惹是生非。
父親開始想管了,但根本管不了。
聽說有專家可以“挽救”孩子,他馬上領著孩子去專家那里,掏出十萬塊錢說:“這孩子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
李玫瑾教授對此評論道:
“可憐的父親應該把10萬塊錢當做自己的工資,把所有的事停下來,兒子沒準還有救。
但父親得親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給別人。”
是啊,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幾年,就是和父母建立親子關系的重要時期。
一旦錯過這個關鍵期,孩子在潛意識里留下對父母疏離、冷漠的標簽,自然打從心底就不想服從管教。
而想要改變這一局面,父母就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和孩子相處,父母必須做到情感上支持,生活上關心,學習上幫助,“三管齊下”。
和孩子溝通,父母應該多一點肯定和鼓勵,少一點諷刺和挖苦;多一點理解與包容,少一點苛責與埋怨。
就像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說的:
“你是個什么人,你跟孩子關系怎么樣,比你對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育兒的本質,是維護好一段親子關系。
只有親子關系中的情感聯結到位了,孩子在未來的學習、生活、社交等方方面面才能得到正向的發展。
2
培養好習慣
是孩子將來成功的關鍵
人生的結果,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習慣的力量超乎我們的想象。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優秀的習慣。”
0-6歲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兒童大腦功能的可塑性比較強,易接受新事物和形成習慣,父母可以從這3個方面去把握孩子習慣的培養。
1.運動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曾說:“想讓孩子更勇敢,4歲就讓他運動。”
運動,不僅能讓孩子身體更加強壯,減少心理疾病,還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讓思維更加靈活,學習更有效率。
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時,也要遵循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
3-5歲,學齡前兒童大肌肉發展較快,適合騎自行車等活動,鍛煉孩子的手、眼、腳的協調性;
5-7歲,屬于緩慢發育階段,可以選擇體力消耗小的運動,如游泳等;
8-12歲的孩童期,孩子的力量、速度、耐力提升,可以選擇羽毛球、網球、跳舞等。
為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因為孩子生命的質量,不僅僅局限于單薄的成績單上,更在于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體育鍛煉。
2.熱愛閱讀的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不愛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的潛在差生。”
閱讀是孩子終身學習的最好方式,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有著豐富的內心,獨立的思想和開闊的眼界。
如果父母經常拿著書籍享受閱讀,孩子也會對知識充滿渴求。
同時,父母一定要營造處處有書的閱讀場景,沙發上、書桌上、床頭桌旁,給孩子塑造書香氛圍,吸引孩子沉迷于閱讀的海洋。
3.自律的習慣
西奧多·羅斯福曾說: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跟自律密切相關。
幫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是養成自律習慣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計劃表,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讀書、幾點睡覺……此外,還要留有30%的空白時間,讓孩子可以自由支配。
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幫孩子養成自律習慣的第二步。
如果父母總是下班玩手機、周末睡懶覺、閑暇時間打麻將,那也別渴望孩子能有多自律了。
習慣的養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倚靠于父母用心監督和孩子認真踐行的意義疊加。
可當習慣養成之時,一切都是苦盡甘來。
父母幫助孩子多播種一種習慣,孩子未來就能多收獲一種成就。
3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孩子的未來,離不開父母的用心養育和諄諄教誨。
而我們給予孩子的東西,也不該只有分數和名利,更需要愛與智慧、創造與感恩。
多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領會愛的真諦;
多用心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多用發展的眼光去健全孩子的人格,讓孩子的內心蓄滿正能量。
因為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陽光溫暖、能立足于社會之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