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有切身的經歷,到了孩子的叛逆期。
他們經常跟你對著干,讓他做什么,他偏不;不讓他做什么,他卻非要去做。
孩子迷上游戲機,父母讓他玩,他就偷家里的錢,逃學出去玩。
父母多次勸阻,甚至父親還經常氣的把他痛打一頓,可是總是收效甚微。
家庭經常為此發生爭吵和沖突。
媽媽有時候苦口婆心的勸說,孩子卻生氣頂撞:別的孩子都玩,我為什么不能玩?
我家兒子今年上初二,現在就跟變了一個人一樣,處處不服我,和我對著干。
跟兒子講道理,完全說不到一塊去。
難道未來的日子,我注定和兒子水火不容,再也“管”不住他了嗎?
他的學習又該怎么辦?
01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我和一位做心理老師的朋友聊起自己的難過、不堪和困惑。
聽完我滿腹牢騷后,朋友一針見血地指出:
“你呀,太不懂青春期孩子的變化了。
你越是和他‘較勁’,他只會越不聽你的。
放下你的權威感,不要用命令、要求的語氣和他說話。孩子大了,也變了。你也要跟著變。”
看我滿臉疑惑,朋友講起了“海格力斯效應”:
這是一種彈簧式的反抗行為表現,尤其是有沖突的親子關系中,父母管教越嚴格,孩子越叛逆;父母越訓斥,孩子越頂嘴。
是一種“你跟我過不去,我也讓你不痛快”的消極抵觸心理。
坦白說,我確實沒想過這一點。
兒子天天在我面前晃,不成想,他已經從當初稚嫩天真的小男孩,長成嗓音低沉、開始有喉結的“小男子漢”。
和我站一起,都高出我半個頭。
可我卻忽略了他身體、心理的變化,意識不到過去習慣的教育方式,早就不再適合他了。
和朋友聊完后,我沉思了許久,心里暗暗下了決心:
不求改變兒子了,先改變我自己。
第一天,我起了個大早,給兒子煎了兩個他最喜歡的荷包蛋。
和往常一樣到點提醒他起床,告訴他說:“媽媽今天要早點去單位,你自己收拾好就去上學了”。
雖然擔心他遲到,但還是選擇“不理”,盤算著晚上回家應該怎么“面對”他。
下了班特地買了兒子一直說好吃的白切雞,在廚房忙活時他剛好回來,便讓他肚子餓的話先洗手吃點水果。
當晚,我沒有像過去一樣老想問他學習的事。
而是要他作業寫完了,想干嘛就干嘛,放松一下也好。
往后幾天,我也是設法給兒子做好吃的,時刻觀察和關注他的心情。
偶爾看他無所事事,就喊他過來搭把手:
“兒子,那屋子地還沒拖,媽媽手有點痛,你拖一下唄。”
“兒子,我要趕緊回個信息,那把青菜幫忙洗一下。”
……
會“使喚”他做事,但不“過問”他學得怎么樣。
當然,在兒子不知情的情況下,我會私下主動問班主任,了解他上課的狀態和作業完成情況。
聽老師說和過去差不多,我心里的石頭也算是落下來:原來不去干涉兒子,兒子并沒有我想象中的變得更糟糕。
就這樣,我繼續嘗試了一個月,放下自己的“愛操心”,調整教育兒子的方法,兒子果然也“變”了……
02
想著他肯定不會跟我主動匯報,等找個時間再問問班主任情況。
沒想到,我從未預料到的一幕出現了:
兒子在廚房門口站了一會,見我又叫他洗手吃水果,他直直看著我,開口說:
“媽,我有件事想請教你。”
一聊,原來是兒子這次考試有一科本來有信心,結果
成績出來不如他所意,只考了70多分。
“你能幫我分析一下,我這扣分的問題出在哪里嗎?”
聽到兒子主動和我聊學習,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很快我又恢復平靜,示意他回房間聊。
整整一個多小時,兒子把半個學期以來遇到的困惑、學習上的壓力、與同桌暗暗較勁的心思,通通講了出來。
原來他不是不想學習,而是上了初中后,環境變了,心態也變了。
自己有時候會莫名其妙感到煩躁,一學不進去,或感到壓力,就很容易胡思亂想。
“媽,你知道嗎?
以前你一跟我提學習,我就很生氣,覺得你只關心我考得怎么樣,完全沒關注過我的心情。
這段時間你不再問了,我真覺得很輕松,覺得你還是那個愛我的媽媽,所以我決定和你講。”
聽完兒子這番話,我鼻子一陣酸。
為什么當初我只在乎他的學習,老是自以為是地命令他、要求他,給他壓力?
其實兒子遇到問題、困難,最需要父母的關心,而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推開他、逼走他。
差一點,我就犯下更大的錯,差一點,我和兒子的隔閡就越來越深。
好在我做了改變、及時止損,就過去犯的“錯”向兒子道歉。
我終于重新贏回兒子,他愿意和我講自己的心聲,也愿意聽我的話了。
03
見證兒子一路從叛逆、
厭學到如今的主動、積極,我明白了為什么兒子不和我說話,也知道了我倆關系好轉的最主要原因。
跟我這3個“自我改造方案”有關。
第一,把孩子當成大人,認識到“孩子并非父母的附屬品”。
以前的我總想著兒子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是我生命的延續,對他有絕對的控制權。
不管他多少歲,在我眼里都是不懂事的小孩。
當他開始和我對著干后,我才慢慢意識到兒子到了“心理斷乳期”。
他渴望自由、尊重,希望有自己獨立選擇的權利,才會不遺余力嘗試著擺脫父母的管束。
教育學中的“尊重法則”強調:孩子的成長需要尊重,不要隨意規劃孩子的人生。
簡單來說,就是我改變對兒子的評價和看法,視他為獨立的個體。
第二,適當跟孩子“示弱”,丟掉父母的權威。
父母的強勢、權威,會在無形之中打壓孩子的主動性和安全感。
父母太強、太厲害,甚至有可能剝奪孩子獨自嘗試、摸索、成長的機會,破壞他的自尊和自信。
父母不再高高在上,孩子才能站起來和父母對視,遇到困難懂得尋求父母的幫助,真實勇敢地反映自己內在的聲音。
適當跟孩子“示弱”、“認慫”,是一種“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智慧養育。
第三,少說話,多做飯。
回想起來,我發現自己最打動兒子的是,默默給他做愛吃的東西,不再過分提及他的學習。
這也改變了兒子對我的“刻板印象”,理解媽媽其實是關心他的身體和心情,而不是只在乎他的學習。
如果父母總在孩子面前嘮叨,不分晝夜、不分場合地告訴孩子“媽媽就是為你好”、“現在要求你就是為你負責”。
孩子聽久了不僅耐心沒了,還會因為感受不到切實的愛而心生懷疑:
說那么多,還不是父母的借口、說辭,要我好好讀書,肯定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比起父母的言語,青春期的孩子更看重行為和態度。
04
孩子多變的青春期中,父母要善于應變。
從強勢變成服軟,從控制變成放手,從管家變成顧問,從決定者變成引導者。
孩子敏感的心才能有處安放,他才有喘息的機會和空間,真正學會獨自面對復雜的世界,成熟掌控自己的人生。
衷心期盼每一位父母,都能和我一樣為了孩子的未來做出勇敢的嘗試和改變。
最負責的愛,是改變孩子之前,父母先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