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位女外賣員帶著4歲女兒工作的視頻。
媽媽去送外賣時,小姑娘就一個人坐在摩托車上玩,看到媽媽送完外賣回來,她會開心地幫媽媽打開箱蓋。
有時候累了,小姑娘就趴在后座上睡覺。
據媽媽介紹,孩子的爸爸在家里什么事都不管。
無奈之下,她只好提出離婚,獨自帶孩子出來,靠送外賣養活自己和孩子。
每天早上8點鐘,她會把孩子送到幼兒園,4點鐘放學之后,再接上孩子,和她一起送外賣。
等到晚上再送孩子回去,晚一點再出來,一天需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媽媽將和孩子一起的生活,拍成視頻,發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她說:
“凡事靠自己,越努力越幸運,自己掙錢花,真香。”
看完之后,莫名淚目了。
或許,這只是她用來鼓勵自己的一句“雞湯”,在真實的生活面前,有些空洞。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這位媽媽沒有被困在不幸的婚姻里,自怨自艾。
更沒有拋下孩子,而是在努力與生活對抗,為自己和孩子謀一條充滿陽光、充實可靠的路。
美國作家謝麗爾曾說過:
“人生無常,總會遇到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我們至少能夠做到改變自己。”
正如網友們所說,小姑娘在這樣的媽媽身邊長大,是幸福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有人明明身處陽光當中,卻只愿意看到夜晚的黑暗。
有人每天為了得到“六便士”都已經用盡全力,卻始終朝著頭頂的“月亮”去努力。
人生實苦。
但為人父母,不管多累,請不要把負能量傳遞給孩子。
01
父母把家當成情緒“垃圾場”
孩子就活在“垃圾堆”里
知乎上,有一種父母被稱為“行走的烏云”。
一位網友講述:
在家里梳頭掉幾根頭發在水池里,媽媽能以“沒有好習慣”,罵她半個小時。
去超市買東西,已經兩手拎滿東西的她,沒有及時給媽媽開門,媽媽能一路罵回家。
她在家里做飯,媽媽便責怪她把廚房弄臟了。
過年的時候,和親姨媽摟了摟肩膀,媽媽又罵她,不知羞恥,把身體往人家身上貼,只是想要錢。
有時候,她會和母親對吵,有時候,會忍氣吞聲。
她說,經常被她氣得想殺死她。
看到這里,背后生出一股涼意。
看上去,是父母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實際上,是父母在發泄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把家當成自己的“情緒垃圾場”,孩子也就生活在“垃圾堆”里。
你的行為積極,孩子眼里也有光;你的話語消極,孩子心里就是陰天。
02
父母怎么看待生活
孩子就怎么過一生
心理學家曾奇峰有一個17歲的患者,得了抑郁癥,自殺未遂,父母帶她找醫生尋求幫助。
孩子說:
“爸爸很早出門,很晚回家,到家已經很疲憊,洗洗就睡;媽媽回到家就躺在沙發上,唉聲嘆氣,話都不說。
哪怕節假日,也是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休息,整個家就像一個療養院,大家都是傷病員。”
彼時,媽媽接話:“大家都知道,當醫生辛苦,回家就想休息,有時候吃飯的力氣都沒有。”
爸爸也說:“成天忙得不像人,回到家就希望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不難想象,在這樣的環境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心事無處訴說,同學的矛盾無人開解,學業上的壓力無處安放,加上父母渾身上下的負能量……
曾奇峰老師說,這樣的家,就像垃圾場。
一個心智尚不堅定,閱歷不夠豐富的孩子,一直被父母的唉聲嘆氣、生活實苦裹脅著,在他的內心,又會長出什么樣的果實呢?
沒有陽光的家庭,孩子的內心,只有陰暗。
03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把陽光種在孩子心里。
抱怨、沮喪,只會讓生活越來越糟,情緒越來越差,以至于影響到孩子和家庭。
父母正面地看待生活,孩子才能感受到生活更多的善意。
父母積極地面對生活,孩子才能學會情緒穩定地去處理問題。